第479章 皇太孙的人格魅力
京城。
文华殿。
朱高炽在读书。
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奏疏。
朱元璋批复的奏疏,朱标批复的奏疏,朱棣这两年批复的奏疏,最让朱高炽啧啧称奇的是朱标的奏疏。
洪武十年。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朱标监国了。
这是历朝历代都稀罕的事情。
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会这么培养和放权给太子,朱元璋可谓是独一份。
朱标监国的时间长达整整十五年。
这是什么意义?
满堂文武都是朱标的臣。
清朝康熙晚年。
因为八儿子在朝堂有好名声,不但臭骂了一通,还废了他的继承皇位的资格。
两种做法,谁的心胸宽广一目了然。
在教育儿子和培养儿子方面,朱元璋绝对不是康熙可以比的。
对于做的好的儿子,朱元璋就夸奖,对于做的不好的儿子,朱元璋就会批评和惩罚,并且从来不掩饰向天下隐瞒,记载入实录中。
而康熙那么多的儿子。
却没有记载过有在民间不好的事,可能康熙的儿子都是爱民如子的吧。
朱高炽已经读了十几年的书。
更处在过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
不是这个时代,这些书没有作用,而是朱高炽有更好的东西。
看奏疏又不同了。
可以通过这些批复的奏疏,朱高炽能看清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个人不同的做事方法。
朱元璋细,朱标全,朱棣慎。
朱元璋处理的奏疏,回复经常为长篇大论,把道理掰碎了,恨不得直接灌入到官员的脑袋中。
同时。
经过看这些奏疏,朱高炽对于朝廷的运作和构架,以及朝廷与地方的往来,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文华殿很安静。
没有人打扰皇太孙。
抱着一本书的官员,在文华殿外问道,“皇太孙可好?”
“皇太孙在用心读书。”
那名官员点点头,然后走了进去。
“皇太孙殿下。”
“黄先生。”
朱高炽抬起头看清楚来人,连忙让人赐座。
来人是黄淮。
未来永乐朝的内阁首辅,如今是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今日看来是黄淮在文华殿值班。
黄淮很平静。
不久。
文华殿重归安静,黄淮看书,朱高炽看奏疏,倒是互不打扰。
反倒是朱高炽坐不住,好奇的问道。
“别的先生都喜欢向我教导道理,唯独黄先生不同,我不问,黄先生就不说话。”
黄淮面不改色。
仍然一脸的平静,仿佛不在意。
“臣才能不足以教导皇太孙殿下。”
朱高炽有些怀疑,不禁问道:“难道黄先生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虽然朱允炆去了广东,不代表人们就能转变心意。
离职的官员不少,留下了的官员,想必也有很多人内心对他是不快的。
不过朱高炽有些好奇。
此人未来是朱棣的内阁首辅,按道理并不是排斥的人。
黄淮终于露出了笑容。
“皇太孙殿下误会了。”
“皇太孙之才,臣佩服万分,岂有不满之理,实在是臣了解过北平模式,不知如何教皇太孙殿下。”
“臣的才能万万不及,因此不敢贸然教导皇太孙殿下。”
黄淮的态度,朱高炽惊讶起来。
这还是他南下京城以来,第一个当着他的面认可北平的模式的官员。
“你觉得我的改革是对的?”
“是的。”
“哈哈哈。”朱高炽开心的笑了起来。
他要在大明改革,而不是推倒重来。
推倒重来。
代价太大了,他的实力和局势,乃至于时代的局限性也不足够,更没有相匹配的组织和人才,真正能做的就是拉拢更多的人。
黄淮能支持他,就是好的开端。
“像黄先生一样认可北平模式的官员,在京城多不多?”
黄淮摇了摇头。
给了朱高炽一个失望的答案。
“皇太孙殿下的改革,虽然以利拉拢了不少的人,但是也损伤了太多人的利益。”
“北平的卫所将领,失去了世袭的利益,北平的官员,失去了不少权利,北平的读书人更失去了优待,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人心难变,根据北平模式,我觉得南方可以称之为耕读模式,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大部分人的观念。”
朱高炽并没有失望。
说来说去就是让利的问题。
在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利益偏向于谁。
地主阶级并不会抗拒自己的利益增多,但是在总体利益增多的情况下,更多的百姓获得了更多的利益,那么他们就受损了。
就好像后世全体发钱。
利益受损的是大户,哪怕大户也被发了钱,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这也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之一。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