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都司的官员和当地的将领,啧啧称奇。
大片井制度的威力,慢慢的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当做仓库的棚子里,还有好几样的农机和各色的农具。
马报周笑道。
“又识字,还能算数,武艺娴熟,力气大,懂军令。”一位武官掰着手指头数道:“各个都是军官苗子。”
北方十一行省一地区,有多少军户,这个数字从来不透漏过,因为属于军事机密。
僧多粥少。
一方面是移民的人口,另一方面就是大量的新生儿。
老汉相信军报上说的。
几年的时光下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辽东总人口,不包括阉工,从最开始移来的二三十万军户,到四十万,乃至今年的百万。
大明官员笑呵呵的说道,他的身旁是金州林场的负责人马报周,以及十八商行的几名东家。
然后是举重,骑术,弓术,火器的考核。
从片井长家中离开,军户们各自返回自己的家中。
老汉点点头。
“不就看过军报么,真以为自己是读书人了。”妇人鄙视道。
想要维持家业兴盛,家族永远繁衍昌盛,那么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只有当兵获得军功,才能继续分到更多的土地。
老汉身边热闹不已。
随着铁道的通车,交流的便利性,以及报纸的作用,大江南北的信息有了更有效的互通。
“十八商行会保障倭国局势的,绝对不让大内义弘阁下受到伤害。”
“流放大员。”
老大狼吞虎咽,一边吃一边点头。
这道理如此的通透,谁又能看不明白呢。
大家立马有了三五小家。
根据新的计划,大员开发工程即将启动,对于阉工的数量不但不会消减,反而会直线上升。
过了一段时间,北镇外。
大儿子舍不得。
辽东人口的增长之快让人咋舌。
现在朱高炽没有取消奴儿干都司,因为他要在奴儿干修建铁道。
但许多人都猜到,军户的规模比洪武二十五年至少翻了两倍。
“才一千啊。”
老大从卫司衙门回来了。
谁不抢着当兵。
辽东的人口增长很快,移民的人口很多。
足利义满是幕府将军,但在大内义弘他们眼中是叛将,是野心家,并不被他们认可。
此时。
倭国不会统一。
片井的大人们正在片井长家中,片井长从卫所衙门带回来的军报,讲述着应天府案情。
海城。
军户们抱怨了起来。
“可惜只招一千人。”
老汉不在乎的说道。
和别人不同,老汉是和婆娘一起移来的辽东,不像别人娶得说不了话的夷人女子。
“如何判的?”
当兵好啊。
“听说才十九岁。”
吃着为他留的饭,老汉在一旁问道:“报上名了?”
从内地移民了二十万以上的人口,其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然后才是高丽贸易集团带来的大量年轻妇女。
上朝的人就是盼着倭国保持现状,好让十八商行借助倭国的国情,每年运往金州大量的人口。
“你别吃饭了,先去卫司衙门报名。”
老汉一脸的得意。
百万人口中。
男的当做阉工,女的为他们生儿育女。
大儿子见状,丝毫不敢耽误,重新转上马鞍。
不久。
“应该也就这几日了。”片井长说道。
两千余名十七八岁到二十岁的年轻人,整齐的站立于北镇的校场上,每个人都熟悉口令。
不到一代人田亩就变少,乃至不够用。
“我们不支持大内义弘发动战争。”
“招兵啦?”
大儿子惊喜的问道。
这是环境决定的。
……
“你换匹马不行吗。”
一百亩土地看起来很多,但是当一家有了五六七八九十个孩子,又加上吃的好了,还有如今医学的发展,成活率高了起来。
“可叛将足利义满兴兵讨伐我主该当如何?”倭国使者无奈的说道。
从海城经过的铁道,一直延伸去三万卫,大量的阉工为铁道的修建付出了力量。
好不容易等到扩兵的机会,结果只给了一千名额,还不够塞牙缝的,许多军户担忧自己抢不到。
辽东的军户们,能知道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
修建铁道的难度,还能有修建长城难么,长城可是修建在险山山脉之中。
“放在往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因为大明不允许。
历史上,今年的大内义弘发动叛乱,最后被幕府消灭,让倭国的国事稳定了下来。
需要百年后才拉开战国的大幕,朱高炽可等不了那么久,那么维持现在的局面,就是重中之重。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