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宗藩天下的诞生(2 / 2)

<div class="contentadv"> 犹如西方一小国的商人,在国外贸易中小有成绩,却守在自己的家乡,对外挣来的几百万的钱不是用来享乐,而是捐赠给家乡的体育队伍,办了一场家乡百姓们参与的热闹活动。

不同的社会环境,商人为了利益谋财害命,还是成为令人赞扬的贤达,就是不同的表现,需要的是社会环境的文明来引导。

“自古以来,学问无非是唯心和唯物的问题,还是两者兼容。”曹端见太子殿下仿佛听得懂,于是更加详细的解释说:“不同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同,学问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比如先秦都在强调一个道,意思就是说世界的发展是由道决定。”

“至于什么是道,各个流派都把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塞进去。但共同特点就是承认道的存在,比如儒家学派在易经当中就提到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等于说道是由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转化的结果。老子在道德经当中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道很难定义,可以诉说的道不是长道,不是一般的规律。”

“单独承认世界,万物实物之外,有客观规律的存在。”

“所以易经才提到,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通俗点解释就是有形的物质的都是实物,就是器。而实物之上有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形而上谓之道。”

曹端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

朱高炽露出好奇的眼神。

曹端犹豫了一会,然后说道:“太子殿下喜欢复古,虽然有些道理,其实古代对当下大明学术界的世界观和物质观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

“基础是很唯物,但也就是碰了一下就没有深入了,如孔子所言六合以外存而不论,未知生焉知死等。其实是承认有客观规律的存在,但不去想它了。”

朱高炽不以为意。

他当然知道古代的研究水平,肯定没有后世的高度,但是要考虑历史的局限性,他更看重的是发展,不光是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的发展。

不过这些事情,没必要与曹端详细辩论,因为自己并不打算与曹端进行深度的讨论优劣,而是了解当下大明学术的发展水平高度。

每个人的思想不可能完美契合,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言求同存异,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曹端见太子殿下没有反驳,松了口气后,继续说道:“不过宋朝时期,学术有了大进步,这一块上宋代理学的兴起在补全,这是宋代理学吸收了佛家思想的基础上补全的。”

“其实现在大明的新学和理学内核有些相似,认为天有常有理有规律,需要格物致知。”

“新学和理学的区别在哪呢?”

“在下认为新学也认同世界有客观规律,六合之外是道。但新学认为人有良知,良知不是良心,而是人接触到事物最开始的想法。”

“新学里面认为那一点想法是最合道,最符合客观规律,也是最纯真的。”

“比如在下听到赵将军在四川杀人过激的时候,在下心里是很同情而且很忿怒的。那就是在下最初的良知,但后来想想惹不起赵将军啊,在下赶紧不吭声了,那就是在下后面的做法。”

“良知什么呢?良知这是在下的初心,要不忘初心,牢记真理。”

“所以说新学的要求是先致良知,再格物致知。而理学认为是灭人欲,存天理。”

“其实这里的人欲和良知都是哲学概念,人欲不是人的七情六欲,良知也不是良心。而是人的思维和想法,还有世界观。”

“在宋代哲学里面,首先得承认有理的存在,也就客观规律。”

“怎么实现符合客观规律呢?”

“符合是我们古代追求的一种境界,也就是使我们的认知,日常生活的行为都符合客观规律,用古话说就是:不在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让我们的思维行为都符合规律,所以说理学新学的不同,在于理学应认为应该从零开始直接追求真理,而新学认为,人有最初的良知,应该以良知为基础,追求真理。”

“啪啪啪。”

朱高炽忍不住鼓掌。

人想要做自己喜欢做的的事情,无论是解放天性,又或者特立独行,更甚至反思种种,首先是以良知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社会才能不停的进步。

其实曹端说举的新学,已经与明中后期的心学类同。

近代的文人翻译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形而上学就是参照这里来的,用了这个名字。

后世一直以来翻译国外经典典籍的思路,有套用中国古代典籍的传统,为了追求古今统一,所以名词也会沿用回古代的词语。

例如国家,新闻等等词汇,同样是古代的词汇,最后导致人们谈起这些词汇,仿佛是西方带来的。

又如皇太极。

如果以太极取名,那老奴其余的儿子名字也会不同,只不过是音译而已,采用的美好在字眼。

宋亡最可惜的是,宋朝的文明成果,特别是思想上的没有被继承者继承下来,抢夺了再多的财富,终归有花完的那天,只有文明成果才是最宝贵的。

朱元璋文韬武略,可惜朱元璋毕竟是元末生人,没有接受过宋朝思想高度的熏陶,所以虽然制定了许多好的政策,可是缺点也很多。

那么自己呢。

自己毕竟受后世的影响,同样没有彻底认可古代的成就,以后世的观念来引导十五世纪的大明,实在是浪费了中华文明的底蕴。

中华文明最大的底蕴是什么?

辐射天下的影响力。

天下说。

天下共主。

君是天下之君,而非一国之君。天下之君称帝,一国之君称王。

曹端得到了太子殿下的支持,开始在京城讲学,大剧院里讲学的曹端,一票难求,场场都坐满了来听新学的观众们。

宗主国、宣慰司、宣抚司、亲藩属国、外藩属国。

很快成为了朝廷的议论,人们把高丽,倭国,琉球,老挝,八百大缅等王国和地区用来探讨,结合太祖皇帝的宗藩体系。

“最初的时候,许多的地方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依赖外部的物资,而太祖皇帝利用我大明的生产力,想要获得我大明物资的地区,必须认可我大明为宗主国,方能进行贸易,为了维持这个体系,所以禁止民间商贸,由朝廷统一管理。”

“而高丽此类王国,则因为文化传统的原因,属于文化兼并来的亲藩属国。”

“时至今日,以我大明的生产力,除了应该继承这套天下制度外,还应该发扬光大,加深对宣慰司、宣抚司、亲藩属国、外藩属国的治理。”

不同地区的宣慰司、宣抚司,不同地区的藩属国,又应该如何对待呢,以及如何区分呢,越来越多的人们,围绕新学的思路开始了更多的探讨。

永乐十三年八月,暹罗的内战爆发了,可京城里更引人瞩目的是宗藩体系的讨论。连带着高丽,琉球等国内的势力也在观望,因为关乎他们本国的利益。

每一次的变化,利益阶层都会受到影响。

又一家大商行消失了。

这回还是与大明工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周家,这位早年与太子殿下合作的商人,二周里的大周周有容,在周有容死后,他的家人隐藏资产,被税课司衙门查了出来。

根据税课司衙门的调查,周家转移了不少的金银埋藏到高丽的土地下。

高丽不同于别的藩属国,高丽的文化和风俗人情与内地很贴合,加上大明与高丽的关系,以及高丽的文明程度,商人们对高丽的安全有信心。

无论如何,在税课司的追查下,周家消亡了。

周家虽然消亡了,但是周家的矿产不会消失,最后通过拍卖的形势,肥了更多的商人。

在商人们关心的目光下,同样把视线落到了京城,关于宗藩体系的定论,以及对高丽等国的影响力,会不会打破他们现有的利益局势。

那么获得更多大明籍的工人,也算是一种绑架,让朝廷投鼠忌器。

重庆府东南地区的各大大小小土司,在当地官府的组织下开始了改土归流,几十万的人口,虽然素质不高,但他们是大明籍。

高丽的读书人,不如大明籍的文盲值钱。

高丽国内的形势,没有因为老南王的死亡而结束,反而因为商业的扩张,极致的压榨,粮食的减产,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大片大片的土地不种粮食,成为了大明的原料基地,大明运来的粮食价格达到了天价,成为了商人们的最后的辉煌,大有一口气买下高丽的态势。

根据大明工局的统计,高丽至少六成的土地落入了大明商行的手中。

高丽近三年来,饿死了至少五十万流民。

同时,根据大明商行源源不断的扩张,在高丽的大明人至少有上百万,如今他们盯上了多出来的数十万人口,希望吃下这个蛋糕。

几十万的重庆府南部地区的百姓,受到了商行们热烈的欢迎。

刚刚恢复自由的奴隶们,坐上了江船,来到上海出海,一家家的口子,成为了商行们的核心,为商行们在高丽的利益保驾护航。

这些穷困的人不怕死,是商行最好的护厂队来源。

每日三顿饭,每个月六天假,每个月至少一元五角的工钱,工民联合部的保障下,这些刚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山民,熏到文明其精神下,又有野蛮的体魄。

他们面色红润,拿着简陋的火铳和弯刀,保卫着商人们的工厂和园区。

才几个月的时间而已,仿佛就变了一个人。

从奴隶到武士。

资本的武装下,他们过上了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婆娘,不久后还会有自己的孩子,在高丽高人一等的待遇。

大明商品源源不断的添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了更高品质的质量。

学校,花园,广场,剧院.

到了年底的时候,高丽已经有了全新面貌,发自内心把厂当家,高达百万的工人群体,不过这些工人们,属于大明商行的员工,而不是大明工局。

这些都是大明工局早年做的,终于被资本家们学会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