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带着方时来到翰林院,由于原先的翰林学士宋濂被流放四川,现在的翰林学士刘仲质还是刚刚任命不久。
此时的刘仲质头疼不已,朱元璋的诏书他不得不听,可编修历代经典一事,着实让他不知从何入手。
[历代经典啊,陛下虽说是儒家经典,可暗地里的意思是诸子百家也要攘括进去。]
[这事弄好了就是青史留名,弄不好可就遗臭万年了。]
“刘学士,太子殿下过来了!”
听见朱标到来,刘仲质赶忙起身出门迎接。
“拜见太子殿下!”
“免礼!”
朱标一如既往露出温和的笑容:“刘学士,我们进去谈。”
说着,朱标率先迈进房间,随意找了个位置坐下。
“刘学士,父皇的旨意你收到了吧!方司柬也是翰林典籍,他会过来参与编修。
有什么事,你直接找方司柬做,他会帮你解决。”
刘仲质打量了方时一番,他知道这是过来参与决策的,不是来打杂。
“有方司柬帮忙,微臣也不用担心。”
“刘学士客气,下官年轻气盛,以后有什么得罪之处,还望刘学士莫要怪罪。”
“都坐下说吧!”
随着朱标声音落下,方时和刘仲质也不客气,各自找了个位置坐下。
“刘学士,孤这次过来,就是看看你有什么需要。”
刘仲质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微臣不知如何开头,是所有学说都包含进去,还是只需要儒家学说。”
“诸子百家全部包含!”
“恕微臣直言,各家学说相互攻击,各有各的道理,根本无法完成融合。
单单宋儒就是理、气、心三派,更别说还有道墨等等学说。”
朱标微微颔首,算是同意刘仲质的说法:
“此话没错,不过我们的目的不是融合,而是编修出一本适合大明的治国理念。
方司柬,你和刘学士解释解释。”
“是!”
方时应了一声,随后看向刘仲质:
“刘学士,我们需要将各家学说的治国之道找出来,将他们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适合目前大明的治国理念。
例如孔圣人所言的使民以时,墨子的节葬节用、老子的万物本根、荀子的礼法治国、晦庵先生的格物等等。
只要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能让百姓过得好,我们都要一一找出来。
而后,为其注释让天下学子都看得懂,不能有一字两意。”
刘仲质听到这话,忍不住劝说:
“每个人经历不同,所看经典的意思也不同,这才有了百家争鸣。
若是如此,往后这些学子将没有自己的想法。”
方时也明白这点,这其实与八股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统一思想。
区别在于八股文会耗费学子大量时间,而这些东西不会。
“我们并不会阻止他们去观看经典原本,只是进入朝廷的官员,必须要有一颗为民之心,治国理念也必须统一。
随时间的推移,这些治国理念若根不上时事变化,吾等也该重新编修。”
“敢问方司柬,吾等该从哪本经典开始?”
“除了易学,哪本都可以。”
方时眼神一凝,斩钉截铁说道:“易学要人人都学,不能动,其他哪本都可以。”
“何以?”
“易学乃群经之首,每家学说都有易学的影子,只有懂了易学,才会知道每家学说的道,才会知道道与术的差别。
只有懂了易学,才会知道穷则变、变则通,后世才不会抱残守缺。”
刘仲质微微点头:“我大概明白,以天心即民心为底,用易学为导向,融合诸子百家,创造出一个新的学说。”
话刚说完,刘仲质看向朱标,吞吞吐吐说道:
“太子殿下,民贵君轻算不算道?”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