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朱樉返京(1 / 1)

太子去世的消息迅速在皇城蔓延,哀伤的氛围笼罩全城,持续了整整三日未曾消散。

朱标性格温文尔雅,颇有儒者风度,如此形象在百姓心中无疑是帝王的理想人选。朱元璋感受到民心所向,内心的悲痛更为深重。

深夜寂静,悲伤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即使再坚强的帝王在臣子面前也无法掩饰,只能卸下伪装,宣泄情感。无论朱元璋地位何等崇高,他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

朱标的离去,迫使他预备已久的计划提前实施。这几日,朱元璋沉浸在哀痛中,无暇顾及朝政,但他相信,一旦他坐在大殿上,刘三吾一派的文臣必将再次冒险进谏,提出储君的候选人选。

想到此处,他不禁感到一阵寒意,尽管命运为他开启了一扇窗,让他窥见一丝天机,但这又能怎样?凡人终究无力扭转天命。

朱元璋躺在床上,猛然睁开双眼,他明白不能再逃避了。时间能抚平一切,这几天避开朝政,想必已有人按捺不住,正巧,利用这段时间,将他们揪出来。

平复心情后,他慢慢起身,挥手示意身边的太监,将奏折直接送到寝宫。

他的私人宫殿隐匿于皇城的腹心,未经许可,即使是皇后马氏也无法踏入一步,因此他选择留守于此,以便洞察群臣的真实面目。

不久,几个宦官和侍女推着一辆小车缓缓进入大殿,朱元璋瞥见此景,不由得皱起眉头,随手翻开一本奏折,其中关于朱樉的内容引起了他的注意。

朱樉作为他的次子,起初他寄予厚望,然而自封王割地后,朱樉的奏章如雪片般纷至沓来,揭示了儿子的真实本性。大明建国以来,关内的人民饱受战火折磨,身心疲惫至极。

朱元璋亲自考察后深有感触,遂决定让朱樉镇守西安,却未料到朱樉到任后大兴土木,宫殿巍峨,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

知晓真相后,朱元璋曾试图以道理说服,无奈西安远离皇城,朱樉心存侥幸,未曾悔改,甚至还有放纵之举。

无奈之下,朱元璋以过失为由将其召回京师。一提及这个儿子,他就头痛不已,若朱樉能有朱标一样的贤德,父子俩也不至于陷入如今的困境。

瞥了眼奏折上的日期,朱元璋估算着,朱樉此刻应已抵达京城,而他近日的消沉确实错过了不少消息。

整理思绪后,朱元璋开始批阅小车中的奏章,直至深夜才勉强完成。

这些日子深居宫中,日夜颠倒,作息混乱,月已高挂,朱元璋却毫无困意。

无法入睡,又不能外出,他终于记起脑海中那抹金色光芒。朱标已离开,自己不能再如此消沉,大明承受不起这样的动荡。

带着复杂的情绪,朱元璋再次启动了人生模拟器,只是这次,朱标的姓名换成了朱樉,但其身后空无标识。

凝视着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名字,他迟疑着展开了朱樉的人生画卷...

...

直至此处,朱樉的生活并无异常,然而下一刻,朱元璋眼前闪过一道红光,一个相貌奇异的人出现在画面中。“早在你回京之前,你就策划好了,你的兄长朱标会被派往西安巡查,到时候只需稍加运作,便能让他客死他乡,你便可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位。”

原本的金色光芒不知何时被染成红色,朱元璋怒火中烧,但他仍然强忍着继续看下去。

然而,是命运的玄妙还是模拟器的局限,他反复探索,始终无法揭示那个异族的真实身份。没有确证,朱元璋仿佛已经预见朱樉矢口否认的情景。

他带着不屈退出模拟器,愤怒如同夜色逐渐消退。未曾料到,历史中兄弟相残的悲剧竟会在他深藏的山林中重演。

夜风轻拂,偌大的寝宫平添了几分凄凉。披衣而起,朱元璋秘密下令将朱樉囚禁,愤怒并未蒙蔽理智,毕竟朱樉仍是他的骨肉,真相查明之前,不宜轻举妄动。

或许是模拟人生的耗费过大,朱元璋再次躺下,竟沉沉入睡,不再睁开眼。

与此同时,许久未曾涉足朝廷的大臣们心中充满恐慌。太子已逝,皇帝年迈,当前首要之事便是确定继承人,这关乎大明江山的稳固。

一日无储君,他们心头便如悬着利剑,夜不能寐。

刘府内,刘三吾翻来覆去,凝视窗外的月色,暗自发誓,明日,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探明皇帝的意愿。

夜色渐浓,正如朱高炽所预料,朱樉如同导火索,将那无形的灾难与乌云一同提前引至,京城笼罩其中,无人能逃脱。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