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们离去,夜晚的宁静再次笼罩,冰冷的氛围使华丽的宫殿也显得黯淡。
"唉!"
朱元璋轻叹,望向沉思的朱高炽。
"炽儿,有何想法,直言无妨。"
"皇爷爷,依孙儿推算,这八十万两仅能支撑月余。安置灾民,修复家园,兴修水利,都需要花费。后续所需,孙儿也无法准确预估。"
见朱高炽如此关心国事,朱元璋眼中流露出欣慰。
"短期内朝廷或许能凑足此款,但长久下去,恐生大患。皇爷爷,我们该如何应对?"
朱高炽虽然提问,实则心中已不停思索。他知道明朝年收入可观,也曾查阅典籍,但各项收入记录模糊,导致国库实际资金远不及账面所示,税收制度有待改进。
朱元璋视百姓如命,登基之初即大力改革赋税,减轻百姓负担,盐铁官税遂成为国库主要收入来源。
细细算来,一年总收入不过九百万两白银。扣除战事开销,剩余大部分用于民生,因此剩余资金确实有限。
"此事目前无良策。驿站近期收益颇丰,京城一日便入账二十多万两。若能将驿站拓展至苏州、扬州、杭州,后续救灾银两应有保障。"
朱元璋思考片刻,如此回答。
"苏杭商业繁荣,驿站收益必然丰厚。若将玉票收入全数用于救灾,应无大碍。"
面对太宗的决策,朱高炽这次提出了异议:“太宗,驿站尚在初步试验阶段,全国推广则需大量投入,岂非拆东墙补西墙?何况若运营不佳,岂非功败垂成?”他建议,“但风险虽大,亦非不能尝试。我提议,我们应双管齐下,推行驿站的同时,另寻解决方案。”
朱高炽的顾虑并非空穴来风,玉票在民间的接受度尚不明朗,京城获利并不代表各地皆宜。做生意只看眼前,必会遭受损失。况且玉票制度仍有诸多瑕疵,仓促推广很可能血本无归。
国家之大,竟被一场洪水搞得焦头烂额,但也让朱元璋意识到大明当前的困境。唯有紧迫感,才能让帝王始终保持清醒。
孙子的观点让朱元璋深思,英雄尚且困于铜板,难道他要坐视百姓受苦?思绪翻涌,朱元璋离开龙椅,缓步走向承天门。不知何时,南边的乌云遮蔽了月光,给宫殿蒙上一层暗影。
“世事如棋,治国不易。”朱元璋在寒夜里感叹。
“胡惟庸!”
随着名字的呼唤,一道身影从阴影中显现,朱高炽目光炯炯,注视着这位突如其来的锦衣卫指挥使。
“传朕旨意,江西及邻近武昌地区,全力救灾,各调粮二十万石,赈灾银十万两!”
朱元璋步入月色之中。“炽儿,先稳住武昌局势,其他问题,我们再想对策,船到桥头自然直!”
“胡惟庸!记住,若有胆敢觊觎救灾物资者,以叛国罪处决,并张贴告示,警告地方官吏。”
“臣遵命!”
胡惟庸的声音在承天殿内回荡,转瞬即逝。经过此事,朱高炽深刻体会到大明的脆弱,渡过这场水灾,还需多方面合力。战争始终是耗资巨大的,因此大明必须尽快结束北方战事,否则水灾将成为无法填补的裂痕,永无宁日。
朱元璋在夜色中徘徊,脸上尽是焦虑。他反复权衡,是否放弃北方战争,却始终找不到最佳方案。
战争与救灾,如同鸟之双翼,舍弃一方,另一方亦难以飞翔。
望着祖宗深锁的眉头,朱高炽心中不禁一阵酸楚,瞬间激发了内心的五位智者。
“各位,当前的局面想必已明了,有何良策,不妨直言!”
“富商拥财,若能设法让他们出银相助,岂非事半功倍?”
霍去病直言不讳,思维直接明了。
“不可行,商人社会地位低微,朝廷视其财富如粪土,朝臣必定会有异议。即便陛下应允,推行也将困难重重。”
秦始皇立刻反驳,言辞犀利,道理鲜明。
“依我之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以战养战,北方战局有利,击败北元后,我们可向西北挺进,掠夺部落资源,简单直接。”
韩信身为军事家,提出的策略自然离不开战场。
“我不通兵法,但你这提议岂非拆东墙补西墙?若战事不利,国家将面临更大危机。”
项羽粗犷的嗓音回荡,掷地有声。
“孔明先生,您有何高论?”
见四人的建议都不尽如人意,朱高炽急忙期待着诸葛亮的见解。
“世子殿下,鄙人愚笨,世间之事本就有舍有得。容鄙人几日时间思索,相信能找出解决方案。”
听罢,朱高炽心底泛起一丝期待的曙光。
“此事就拜托孔明先生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