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所有权掌握在少数地主手中,而广大农民只能成为他们的佃农,这种土地私有制度,不仅剥夺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也剥夺了他们应有的生产收益。
除此之外,技术落后,无力开垦荒地,粮食产量低,也是百姓闹饥荒的重要原因。
古代社会农业技术的落后,导致大面积荒地无法开垦,很多地都是废地,并没有利用起来。
当时的农具,大多是由简陋的木头和石块制成,品质低劣,效率也极为低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这种落后的农业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使得开垦荒地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些荒地往往离水源很远,而当时的水利工程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普通农民根本无力承担。
就连皇帝朱元璋,也只是对广西灵渠和四川都江堰进行了治理,这已经是国家层面的"大工程"了。可以想象,如果是普通农民想要开垦一块离水源很远的荒地,那无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所以,如果这些动荡的因素稍微重叠在一起,那么对百姓的伤害无疑是致命的,这要是再遇到个什么天灾人祸,朝廷放任不管,或则无力管之,使得农民们陷入了绝境,百姓都被饿死了,那还管你什么造反杀头之罪。
当然了,这种起义的代价也很大,纵观我国历史上的老百姓,大多但凡有口饭吃,也不会去干这种事情,毕竟是玩命的。
只要能让百姓吃饱,就大大降低了百姓造反的几率,所以不管是大隋还是岭南,杨英想到的,等自己掌握实权以后,改革土地政策,让百姓吃饱,这是最基本的。
除了政策以外,种什么也很重要哇,比如现在大隋普遍种的粮食都是产量极低的,要是等从西域外邦找到了什么土豆,玉米,红薯之类的粮食之王,让百姓吃饱那就不是太大问题了。
因此,改良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开发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确保农田得到充分的水源,这是第一个政策。
第二个政策就是交通了,想要富先修路,这是从古代到现代都不变的真理。
古代交通不发达,中原地区如此,岭南这种横山俊岭之地就更为严重了。
一个地方就算有什么非常好的土特产,卖不出去,那也等于白搭,而且交通不便,就等于信息流通缓慢,那对朝廷治理来说,也是一件麻烦之事。
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信息也是不畅通的,李白曾经在自己的诗中说过,蜀地这个地方,很容易就会发生拥兵造反的事情。
为什么此地容易发生呢?就是因为这里处于边远地区,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
所以就算发生了造反的事情,朝廷也要很晚才发现。造反这种事,最容易扑灭是在萌芽状态。但是因为信息不畅通,所以,直到造反声势已经很大,政府才会发现,这样往往会费很大的精力
所以,改善交通,也就成了一个必做之策。
第三个政策就是教育了。
如果说发展农业和改善交通是为了稳定民生的话,那么发展教育事业那就是彻底的让岭南之人自主富强了。
想要发展,就肯定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如果岭南一直保持大部分部落都是目不识丁的原始部落的话,何谈发展啊。
发展教育,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需要,也能让民众知道国家在干什么,不轻易被利用,也为国家提供服务和领导人才。
第四个政策就是贸易了,利用海南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海上贸易,与周边地区建立贸易关系,促进物资交流和经济繁荣,加强航海技术,提高贸易效率。
这是杨英想要实现的,不过隋朝同时期的其它世界大国、强国,从东往西就只有突厥汗国、波斯和拜占庭,此时的阿拉伯帝国还在发育,至于其他二十一世纪比较出名的国家,现在都还只是土着呢。
所以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想法,杨英并没有和冼老夫人说出来,只说可以发展水路运输,从沿海可以直接沿岸北上到渤海湾,这样不仅可以把岭南之地的产物带出去,也可以从中原地区交换物资过来岭南。
况且,岭南沿海,特别是海南一带,矿产资源和海生物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售往内地去的。
杨英这一番思路说出来,冼老夫人已经惊得下巴微张了,倒不是杨英说的举措如何惊涛骇浪,反而杨英说的政策实用却说到了点上。
只是这随便拎出来一项,都是需要几十年努力的宏伟工程。
“嘿嘿,殿下知道你说的这几项措施真要实现,得花多少年时间?多少功夫和钱财才能够实现吗?”
冼老夫人眼中迸发出精光,既喜悦又无奈的向着杨英问道。
“国之有策,能利民,何管它悠悠岁月,就算我们不能完成,我们的后代,后代的后代,总有人能完成的时候。”
“好啊,真好啊,成与不成的先不说,只是费那么大的劲只为了发现一个鸡肋般的岭南,值得吗?”
“值得吗?”杨英重复了一句,随后哈哈大笑一声,“哈哈哈,冼老夫人您几十年年华都献给了岭南,你觉得值得吗?我认为,只要是我大隋的疆土之一,我们为他做任何事都是值得的。”
冼老夫人被杨英这么一问,心中激荡不已,是啊,自己坚持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切值不值得。
“三殿下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才华,若是大隋多一些殿下这般人物,那未来简直不敢想象是何模样。”
不管杨英说的是不是心里想的,但是能想到这些,就已经证明杨英确实为岭南思考过决策。
“冼老夫人谬赞了,我大隋如今正在施行三舍科举制,今后选官不问门第,寒门也能出贵子,未来各种经天纬地的人才必定是源源不断的。”
说到这里,杨英想到后期通过科举制度被选拔出来的各种人才,颇为自豪的说道。
只是冼老夫人对科举制还很陌生,听杨英这么说,忍不住好奇问道:“三舍科举制?那是何物?”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