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准备军校(1 / 1)

接下来的日子,赵伯辰一边仔细想着高炉炼钢的图纸,一边快速处理着夕阳镇的工人。空闲的时候,下去拜访一下土兵的家人,日子过得相当充实。

提举司的校场里,军官们上午在严进的指挥下训练,下午与刘锜留下的五百兵交流两个时辰。到了晚上,每隔两天赵伯辰为军官们演讲。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宋朝的建立的历史,以及对河湟地区的开拓。当然,演讲内容进行了政治修饰,拿掉了那些血淋的内容。

这是政治讲演,主要是对军官进行政治教育,或者叫洗脑也好。渐渐地,通过教育,军官对宋朝进行统治的历史如数家珍,对河湟的开拓渐渐认同。接下来的战斗,知道了秦州要向河西走廊开拓。知道了河西走廊的异族,大部分是汉人的后代,搀杂着一部分吐蕃人。

开拓了眼界,整个人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并不是天生智商和眼界比别人低,而是他们不知道外面有更精彩的世界。把外面的世界展示在他们面前,有的人热情拥抱,有的人天生抗拒,更多的人处在这两者之间。教育得越多,教育得越细,教育得越有效,热情拥抱的人就更多。

以前,这些土兵的爱国是朴素的,有的甚至只为了免赋税,为了发的那几个钱而爱国。现在,把高高在上的皇帝拉到他们面前来,把家国情仇灌输到他们心目中,最少一部分人的爱中是发自内心的。

这是现代国家至关重要的一步,牢牢抓住人们的内心,把爱国主义灌输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这一步,配合着军官们的以身作则,开始的效果非常好。而有一部分人,则很难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有的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赵伯辰的做法,是把难以接受洗礼的开除出部队,避免花费过多精力。等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更加普及了,有多余精力了,再对他们进行教育。/apk/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融合土兵的重要一步。少了这一步,军队就缺少主心骨,不知道为什么而战。

秦州是一个蕃汉夹杂的地区,如果不能让蕃人和汉人认同一个国家,并为同一个国家效力,军队很难统合起来。

这一天,赵伯辰站在校场面外,看着严进训练土兵军官。等到训练结束,赵伯辰道:“干办,有事情我们商量一下。”

严进走过来,向赵伯辰行礼。

赵伯辰道:“七月流火,一进入七月,只是中午的时候还是那么热,早晚都凉爽下来了。走,我们到柳树底下,一边喝茶,一边说话。”

到了大柳树底下,赵伯辰让严进坐下,道:“看干办教军官们训练,颇有章法,不愧是教头出身。”

严进道:“在下这十几年,就是教禁军的军官们训练,也算有些心得。”

赵伯辰点头道:“不错,干办教的得法,我也放心不少。只是干办只是有心得,还要把心得写成教材才可以。”

“教材?什么教材?”严进一头雾水,不知道赵伯辰讲的是什么。

赵伯辰道:“教的都是心得,也就是只有你知道,别人想学来却没有那么容易。这样是不行的,只能够教我们这些军官,再多的人就难学了。我们的军队,要做到人人都学会,而且是尽快学会。”

严进笑道:“这怎么可能?军官们学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赵伯辰道:“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首先就是教材要出来。教头写几本教材,一为列阵,一为行军,一为扎营,一为作战。暂时我就想到这么多,先写出来吧。”

严进脸色一变,道:“为什么写教材?提举是担心我会跑?”

赵伯辰笑着摆摆手:“不是担心你会跑,而是以后多半不会让你来教了,而是要做别的事。其他的人来教,当然是按照教材才不会错。就像朝廷以前编《武经总要》,写出书来,才不会动辄忘记。”

严进低下头去,不说话。

这是很多人都有的想法,担心把自己会的东西说出去,上头就把自己一脚踢开。所以教授学生的时候,总是要自己留一手,不把学生教会。要破解这一点,就是推广国家说了算的资格考试。有了资格,就有了教学的能力,教会学生也不怕会失业。

赵伯辰看着看着悠悠的蓝天,很长时间不说话。过了一会,开口道:“愿意在教材上写什么,是干办的自由。教材本来就是随着战争进行,随时修订的,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以后干办对教材认识深了,也许会改变看法。”

严进也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妥,道:“属下遵命。”

赵伯辰道:“先编这几本吧,让军官们学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哪里不妥,就进行修改。觉得哪里少了,就加教材。总而言之,教材是为教员教习学员而设的,要符合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教员和学员,和教材要做到教学相长。”

严进道:“若是如此,就要求学习的人员识字才行。现在军中,识字的可没有几个。”

赵伯辰道:“是啊,以后的军官,必须要认字。除非极特殊的情况,这个要求不可打破。”

严进道:“像是伙长那样的低级军官,认字又有何用?”

赵伯辰道:“只有认了字,才能知道外面的事情,才能真正认识这个大千世界。才能真正感恩皇恩,才能真正领略祖国的山河之美。只有官兵认了字,才能认识到保卫祖国的重要。不认字,是不行的。”

现在并不提倡官兵认字,甚至还鼓励官兵不认字。这是一种反动的倾向,是极为有害的。上层认为武将如果不识字,心思便就简单,便就容易控制。而武将本来就是打打杀杀,识字并没有用处。这是对武将认识不深,对武将的职能也很模糊,才会产生的思想。/

通过前世的记忆,赵伯辰很清楚武将识字的重要性。

如果给武将立一个标杆,应该是通常说的儒将。在儒将的基础上,有的将领向粗豪的方向靠,有的儒将向儒雅的方向靠,这都是正常的,是各自的性情。但是所有的武将,都应该识字,是所谓的儒将。

这个年代,刘锜就被认为是儒将。在所有的武将中,他的部队纪律较好,不是偶然的。

由于严进对于写教材心有疑虑,赵伯辰与他没有就军校的事情深谈。心中感慨,做一件事情的艰难。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