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 / 1)

争论开始。

叶天也没有着急说话,给了对方先发表意见的机会。

而等到对方说完,叶天才在两位队友的示意下缓缓说道:“你们大家刚才说的的确有些道理,其实伯乐和千里马都很重要,但若是非要分出一个胜负的话,肯定是伯乐。

碰巧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听听看,名字就叫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当初写这篇《马说》的时候正是初登仕途,并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

后续在京城奔波十年,也未曾得到什么好的机会,所以总是感叹“伯乐不常有”,于是后面便借此心意写了这篇文章,也算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不过这篇文章好就好在,它虽然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其他人,全篇都在用千里马本身的遭遇来举出事实的例子,比讲大道理更容易让人接受。

“这...叶兄大才。”

“我等认输了。”

“哎,可惜还是差了一招。”

“……”

“叶兄这篇文章写的真好。”

“为何诗仙不早点把这篇文章拿出来呢?”

“这还不懂么,诗仙是不想太过张扬。”

随着叶天说完。

其余人也都放弃继续争辩,算是被叶天的说法说服。

一旁。

孔文渊在旁边听的也是眼中异彩连连,对叶天的这种说法颇为认同。

虽然他的出身注定自身只要有才就不会被埋没,但在历史中,有才学和能力之人太多太多,可能一展才学的却少之又少,最后只能成为后人口中的一声叹息罢了。

“既然你们已经自己分出了胜负,那我就不不干涉了。”孔文渊说完盯着叶天道:“不过你这小子文章写的这么好,为什么写好不拿出来呢?难道真的是不想出风头么?

我记得到目前为止,你真正拿出来的文章也只有那首陋室铭和今日的马说吧?”

如同其他人一样。

孔文渊也有些好奇叶天心里的想法。

别人写出好的诗词文章,恨不得马上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可叶天明明有好的诗词文章,却很少主动拿出来。

“这...也不算说吧,实在是我平日里有些忙碌,所以无暇去关心这些。”叶天想了想答道。

这点倒不是他故意找借口,而是自己这段时间,先从洛阳被赶到福新县,然后又被任命为县令,调任到了石头县。

接着又被喊去剿匪,如今也才刚回来没多久的时间。

对别人来说。

现在肯定是每天参加各种诗会积累文名。

可对他而言的话。

名声自己早就已经不缺了,还不如留在家里陪梦茜她们。

“这...好像也是。”

孔文渊点点头也继续说道:“那你现在可有别的什么文章,能否拿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下?”

文章?

那自己可太多了。

问题是要拿哪一首出来呢?

《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

这些好像都不太适合拿出来,虽然自己可以找借口说这些文章是过去自己游历某地时所写,只要把其中部分内容稍作更改就是,但问题是。

现在这种场面拿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或者“先天下之忧而忧”未免有些斗地主开局王炸了。

可以这样做,但却没必要。

不过现在孔文渊都这样说了,他自然也不好什么都不拿出来。

稍微沉思片刻后。

叶天也答道:“的确有一篇文章,若是先生不介意,我愿意诵读出来以求先生点评。”

“时间还早得很,你直接写出来吧,万一你的文章太长,大家怕是也记不住。”孔文渊笑着说道。

“好。”叶天答应道。

说完也过去主动提笔写下《师说》二字。

说起文章。

那自然是唐宋八大家里面挑选最为合适。

当然。

记得小时候,不对,就算是现在也有许多人疑惑。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没有李白杜甫他们,是他们实力不够么?

可事实上“唐宋八大家”说的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唐代有韩愈和柳宗元,宋代有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

他们都是各自时代引导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所以后世才有此排名,并不是根据诗词能力而排。

刚才他口中的《马说》,就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现在他写的《师说》,同样也是韩愈的经典之作。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首文章,也是因为相比起别的文章来说,《师说》更适合现在展示出来。

它本是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当时的韩愈决心借助国子监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结果上任后才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

甚至当时的上层社会,许多人都看不起教书之人,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所以他才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改变观点。

为此。

文章中也借用了孔子的典故,也就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大乾如今也算是有类似的情况,或者说重文的朝代都会出现这种情况,除非是特别有名望的师父或者徒弟,大家会喜欢拜师或者收徒。

如果是世家子弟,让他们跟着普通的老师学习,同样会看不起对方,反过来也是差不多。

所以现在把《师说》拿出来,也算是沾了“大义”的边,比起其它文章都要合适的多。

……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