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没忍住,真没忍住(2 / 2)

“这个。”

听到皇帝的话,刘时敏眨巴了两下小眼睛。

这个事儿,他真的不知道。

“奴婢去问问。”

看着刘时敏离去的身形,朱由校心里默默道。

还是算算吧,千万别中标。

待刘时敏再次回来,朱由校听着日子,才算是放下心来。

很好,是安全期。

当日,皇帝的午膳是一个人用的。

原因嘛,皇后害羞。

午膳过后,就是午睡了。

然后。。。

“哇!”

随着一阵萝莉的哭声,朱由校背着双手走出偏殿,满脸写着嘚瑟。

说弄哭这只萝莉,就弄哭这只萝莉,绝不食言。

让伱做菜多放盐。

转头看了眼闻讯急匆匆而来,正在哄顺妃娘娘的皇后,刘时敏颇为无语的跟在皇帝的身后。

本以为,皇帝和皇后办了事儿后,就成长了许多。

但现在看来,是想多了。

这皇帝,你说他年龄小吧,他行事颇为的冷静成熟。

你说他早熟吧,时不时就耍些孩子气,还很记仇。

这都过了有五天的小事,他居然还记着。

居然自己午睡醒来后,用辣椒把顺妃娘娘给辣醒了。

对于自家主子的恶趣味,刘时敏是第一次感觉到了无奈。

这啥毛病啊。

“去校场,锻炼身体去。”

一挥手,带着群锦衣卫,朱由校就向着校场而去。

锻炼身体很重要。

昨夜的经历告诉自己,自己这本钱虽足,但体力还是有些不行,要加强锻炼。

皇帝如何加强锻炼的,暂且不提。

但乡官下乡这事儿,还是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无论在野在朝,一封封奏章涌向了通政司,而后被送入内阁。

而事情的起因,也很简单。

乡官制度的正式运作,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而这一个个利益的背后,都是大明一项制度的破灭。

大明的基层里长、里首制度是怎么崩掉的?

是正役,是里甲供应。

各地的知县大老爷们到任之时,要先收拜见银,四五十两,少亦不下二三十两。

而佐贰官、乃至于吏书、门皂也有分例,而且还定下分派的日程,到期不给,就直接摊派。

此外,里长和甲首,还要轮流供应买办包括但不限于:下程、陈设、酒席、交际礼仪、各衙门油烛、六房纸札、差人盘缠等等。

当然,这么重的摊派,光靠里长是不足以承担的。

理所当然的,这玩意儿就被分摊下去了。

正常的社会发展,应该是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攒下钱来,一步步从下农到中农,再到富农。

但是,里甲供应却对发展路线起到了压制作用。

这些数不胜数的盘剥,让本应该是国家基石的中农,沦为士绅的佃户。

最后的结果就是,上升通道被堵死,再是勤劳,你也别想上升。

最后的结果就是,社会逐渐变成一个火药桶,遇到一个火星就炸。

此外,还有乡官开始丈量土地,开始将以前一些被挂靠在士绅名下的土地清理出来。

这就属于是直接动手抢钱了。

而在朝堂中有奏本弹劾,下面的知县也是在连发公文向上诉苦。

朝廷的政策再是制定,乡官在乡下,施行起来,也是困难。

通俗的说,就是有些人,管不住。

当此之时,顶在最前面的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可谓是压力山大。

而对这种压力,董应举的选择是,正面回应。

原因也很简单,吏部尚书周应秋给送来一句话:这点儿事儿都办不好,你有个啥用?

于是乎,三班衙役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作为皇帝亲任的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当然是有他的威风的。

此番出城,目的就是给朝廷派出的乡官们撑腰。

方才出了京城,行不到十里地,就有士绅在路边等候,请去赴宴。

当然,说是拦住,是过分了。

名义上,还是知府大人下来巡视,本地士绅来请知府大人赴宴,表示下地主之谊。

对此,董应举当场拒绝。

见这位府爷不吃这套,当即就有士绅被推了出来,诉苦道。

“府尊,这田税真的太多了,我们承担不起啊。”

“这今年朝廷动大工,雇不到足够的佃户,我们家的地没了人种,朝廷要收税,我们也拿不出钱财来啊。”

“你们难,国家更难。”

闻言,骑在马上的董应举一挥手,丝毫不留情面的道。

“朝廷养兵,养官,哪一项是容易的?”

“你们要是交不上来,我就上奏陛下,让锦衣卫去你们家去取。”

“!!!”

听到董应举的话,在场的士绅顿时就是一惊。

让锦衣卫去取,那还能有个好?

朝廷新政实行的是摊丁入亩,徭役不再收取。

但田税被提升到了亩收三斗。

另外,还有每人每年百文的丁口税。

夏秋两税。

以前的咋样不知道,但新政夏税是丁口税,秋税则是田税了。

“今岁的两税,由各乡乡长负责,县中主薄统筹,顺天府税务司主管,朝廷不再需要分差了。”

“啊?”

听到董应举的话,众士绅方才注意到,在董应举的后面,还有一个仿佛是账房先生的男人。

只见这人骑着一批黑马,身着从七品的青袍,上绣溪敕,腰间悬着一个算盘,头戴乌纱帽,一副官相。

“本官名唤李英,添为大兴县税务使,专司赋税之事。

“日后顺天府的境内,只论田税、丁口,俱由各乡乡长、乡警征收,本官负责统筹、遣人押运,诸位无需再遣人运送,亦无须再麻烦县尊了。”

见到李英的话说完,董应举横眼扫视一眼在场之人,而后道。

“顺天府境内所有田亩,悉数征税,今后再无优免,这是陛下的圣旨!”

“对于偷税漏税之事,初犯朝廷三倍加罚。”

“举报者可得到三成以为奖励。”

“再犯者,家产充公,举报者可得五成。”

说着,董应举看向在场的士绅,笑眯眯的道。

“偷税漏税之人,用皇上的话说,就是在掘大明的根基。”

“对于这种人,要出重拳,出狠拳。”

“举报这些人,不但可报效国家,自己还能得些财务。”

“诸位一定要踊跃参与啊。”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