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再加银币数额(2 / 2)

国帑的银子多用在官员发俸和朝廷的政府开支。

而内帑,则主要是新军的军饷以及紫禁城的日常开支和维护。

另外,铸币的事儿是皇帝提出来的,皇帝拿走五成产量,外廷都说不出什么。

但,皇帝心忧国事,可是分了很大一笔本属于内帑的额度给外廷的。

现在,这些勋臣外戚、诸多王侯想要更快的将手里的银子换成银币,能付出什么呢?

就凭你脑袋上顶个外戚勋贵王侯,就想致大明国事于不顾?

如果崇祯这种好名气的主,可能还真的答应了。

但眼前的这个皇帝,可是精的跟猴一样,怎么可能。

“朕为何要给他们呢?”

听到皇帝的话,袁世振顿时就觉得这事儿有戏,当即笑着道。

“世间之事,一买一卖,皆有定数。”

“他们既然想要提前拿到这银币,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

说着,袁世振掰着自己的手指头给众人算道。

“每月兑出的银币,除了已经定好的份额,陛下还可从内帑拿出给五十万枚银币的额度给他们。

“这五十万枚银币分为十份,每份五万枚,最低价六万两金花银。”

“然后,让他们在这个基础的价格上公开竞争,谁给出更多的火耗,就将这份银币给谁。”

“。。。”

随着袁世振的话音落下,堂口中的众人顿时都沉默下来,仿佛是看鬼一样的看向袁世振。

听着这后世拍卖的法子,朱由校感觉到一阵诧异。

袁世振这厮,是真滴损啊。

仔细的看了袁世振好一会儿,朱由校方才出声道。

“朕令人铸造银币,就已经有人骂朕是与民争利。”

“袁爱卿可知,此策一出,爱卿必为天下士绅豪贵所唾弃。”

铸币这事儿,是朱由校用皇权在搞。

一枚银币,银八钱九分,铜锡一钱一分,合银一两。

多出来的一钱一分,也就是十一分就是火耗。

最初是四分作为宝泉局的原料与工钱,两分是度支司管理的国帑,五分是皇帝的内帑。

但是毕自言为了国帑能多点收入,舍下老脸,从皇帝的内帑多要了一分的利益。

但就这十一分的火耗,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狠皇帝与“民”夺利,骂皇帝是亡国之君。

现在,他袁世振玩这一手,他的名声还能好的了?

“如今,国事艰难,这些人既然想更快,更早的持有银币,必须要付出代价。”

听到皇帝说天下豪绅骂自己,袁世振当即拱手道。

“臣在两淮,常见富绅家拥千亩良田,家藏白银数十万两。而百姓则是脚无立锥之地,仅有活命之财。”

“为了国事,臣不惧。”

“此赤诚君子。”

听到袁世振的话,朱由校伸出手指了指对方,对周围的众人道。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闻言,袁世振当即有些脸红,他也是有私心的。

他在两淮的一些“老朋友”,在南直隶兑银时,根本抢不过那些个勋贵。

在听说了南直隶兑银的事儿是他提出来的后,当即就遣人找到了他的门上。

银币这东西,用起来比银两方便多了,但就这个数量太少。

而且,还有朝廷那道奖励性举报的规定压在头上。

这政策一出来,他们掀民乱的办法就用不上。

下面多少地痞流氓盯着他们,就等着时间一到,举报他们呢。

由不得他们不急。

“此事,容朕再想想。”

思索了一会儿后,朱由校摇了摇头,没有立刻答应袁世振的提议。

见到皇帝这么犹豫,袁世振没有再说话。

办事儿,讲究个火候。

这既然皇帝已经在思考了,就不要穷追了。

不然会让皇帝怀疑他动机不纯。

见到皇帝与袁世振两人定下了再加火耗,多给数额的事儿,徐光启的眼神一阵闪烁。

徐光启出身的徐家,是松江大户。

而松江那个地方,后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上海。

徐光启本人在松江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的别业,并且在逝世后安葬的地方,叫做徐家汇。

身为一个西学派,徐家在海贸上,当然是插了一手的。

海贸利益的庞大,让四分高的火耗对徐家也不是不能承受的。

而且,徐光启还发现了袁世振刚才提出的增加额度的一个漏洞。

南直隶的火耗是四成,北直隶的火耗是一成。

若是这新增的额度是在京城,有人将银子从南直隶运到北直隶来兑了,再运回南直隶,私下给人兑银。

就算加上竞争多给出的火耗。。。

心中一阵默算,徐光启就得出了一个起码一成五利益的结论。

想到这里,徐光启深深的看了一眼袁世振。

都是老狐狸,你搁这儿玩什么聊斋呢。

不过,徐光启此时并不打算戳穿袁世振背后的目的。

没那个必要,南直隶银币多加的火耗,只是目前市场上银多币少所造成的。

等到后面数量上去,火耗自然是要降下来的,这个牟利的路子到时候也就没了。

“陛下,臣前些日子在石景山看了很多东西,觉得这工级是个好东西。”

跟在皇帝的身后,徐光启笑呵呵的看着堂口中正在配银的银匠,对皇帝道。

“既可让朝廷得到技艺高超的工匠,又能让工匠得利,能活的下去。”

“今日又在这宝泉局参观,听闻银匠不足,臣有个提议,想说于陛下。”

“哦?”

闻言,朱由校意外的看向徐光启。

“说来听听。”

“臣提议,能不能建一所匠学,招募一些无业之人,学习工匠之道。”

给工匠办学校?/

听到徐光启,在场的众人都看向了徐光启。

且不说手艺人几乎都是父子相传,传儿不传女,敝帚自珍的想法,舍不得传给别人。

光是士农工商,各司其职,这朴实无华的社会定义,就让很多人不愿意去做工匠。

注意到了周围人的目光,徐光启出声解释道。

“以前,很多人就算是学的做了木匠、瓦匠、铁匠,也不敢四处宣传,生怕入了匠籍。但前番,陛下已令顺天府废除匠籍,很多人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古人有言,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

“衣食住行,那样都离不开工匠打造的器械。”

“这些器械,关乎着大明每年能生产多少农具,能生产多少兵器,能编织多少布匹。”

“若是工具不利,则生产出的数量与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故此,臣觉得建一个匠学,培养工匠,对朝廷是一件有利之事。”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