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徙木立信,杀人立威(2 / 2)

看着议论纷纷的百姓,坐在后面的董应举微微颔首。

经过今天的这出大规模审判戏码,朝廷在顺天府的新政才算真正的开始实施。

不然你说的再多,却不见杀人,没人会将你的新法放在心上,该咋办还是咋办。

商鞅变法,徙木立信的故事,很多人知道。

说是将一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有人照做了,商鞅立刻就给了金子。

于是,秦国变法的路就通常了,最终做到了政令通达。

但不会真有人觉得,秦国变法能够成功,真正的原因是那根木头吧?

商鞅的变法成功的原因,是当时的太子嬴驷犯了罪,他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被刺了字,公子虔甚至被剃了鼻梁。

是商鞅为了解决当时遍布七国的私斗问题时,下重手,斩首近千人,让官府的威严得到重塑。

为此,商鞅也没少被人指责,说他是内刻刀锯之刑,外深铁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人,渭水尽赤。

但商鞅变法的效果,就连没少往《史记》里塞私货的司马迁,对此都大加赞叹: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周易》有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改变;命,天命。

天命是谁,是皇帝,是既得利益者。

而现在的变法,就是一场小型的革命。

革谁的命,革既得利益者的命。

革掉不听话的,留下听话的,大明就还能再续上一命。

不管是变法还是革命,都不是请客吃饭,是刀刀见血。

董应举不是一个软弱的人。

历史上的他,在天启二年,广宁失陷,大量东北流民涌入山海关的时候,以太仆寺卿之职在顺天、永平、河间、保定一带屯田安民。

带着皇帝给的银子,买民田十二万余亩,连同闲地共十八万亩,安置东北流民一万三千户。

然后,他还没给弄赔钱。

花费了两万两白银,就给朝廷带回了五万五千石粮食。

然后,干事儿太积极的董应举就因为党争二字被罢官了。

现在,他董应举想见皇帝,带着奏本去就行了,和皇帝的交流途径非常的畅通,不会再因为干事得罪人被罢官。

有皇帝在后面支持,董应举做事那能不尽心竭力呢?

虽然在一些细微的地方,董应举还做的不够好。

但在大的方略上,董应举是从不掉链子的。

而如果说董应举对皇帝的忠诚是八十分,那么邓士亮的忠臣就是九十分。

邓士亮能做顺天府的推官,全靠皇帝提拔。

不然就算他是进士,不在外面卷个二三十年,别想做到京官。

为此,对于朝廷的新政,邓士亮比董应举更要上心。

这次公开审理,是顺天府刑名司公开亮相之所在,是他邓士亮自己争取来的,不然审案子的人就是知府董应举了。

每当邓士亮手中的惊堂木落下,就有一个,或一群人被定罪。

该杀的杀,该流的流,该奖的奖。

“今日,还有一桩涉及到顺天府衙门的公案,要由本官来审。”

看着眼前的一众百姓,邓士亮朗声说到。

“带人犯。”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就有两个身着囚服的人,被带了上来。

而与此同时,在人群的外沿,自然是有衙役给围观的百姓说起了两人的罪责。

“来了,来了。”

人群之中,有着两兄弟,在看到被带上来的两个人,立马出声道。

他们两人,一个叫马东,一个叫马玉,都出身京城的大户,两人都有秀才身份。

他们今天不顾身份,顶着臭汗的来挤这个热闹,目的就是为了看这场审判。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多少年来都罕见的一场民告官事件。

随着原告和被告被带上来,官吏开始宣读前因后果,在场的人心都提在了嗓子眼。

啥?

少了民告官,滚钉板这么个步骤?

大明又不是螨清,越级告官需要滚钉板。

最初朱元璋时候,对于民告官是鼓励态度。

洪武十八年,江苏常熟小民陈寿六,因受地方官吏欺压,愤然与亲友一道,将官员顾英捆绑,因为没路引,头顶《太祖大诰》将顾英给送进了南京城治罪。

再说了,向顺天府刑名司状告告顺天府清丈科,这个也不属于越级诉讼啊。

ps:求推荐票,求月票,求全订,我在尝试日万。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