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对外进行贸易,无非是三条路,第一条路是经过西域的丝绸之路,第二条路便是川蜀、云滇、青海所经的茶马古道,第三条路则是海路。”
“而海路贸易,则是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兴起,到了宋代渐成主流,元代极盛的。所以殿下若是想知道历史上的海贸是什么样子,大明该如何开海,那自然要先看宋代。”
“第一个方面就是重建市舶司,而重建市舶司,则要先立下条例,否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解缙从手边翻出了一本古籍说道:“这是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元丰市舶条》,也是目前最通行的市舶司条例范本,南宋的市舶司条例基本上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殿下可以先看看,有不懂的地方再讲。”
《元丰市舶条》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上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作为第一部关于海外贸易的单行法,其中详细规定了市舶司的职守和相关管理政策,基本上是教科书级别的法律文本。
朱雄英大概翻了翻,这里面列的东西很详细,包括但不限于:外贸船只必须在相应市舶司领取公凭才能出海,否则以违令论罪;回舶船只必须回到原发舶地登记,抽解纳税;各市舶司负责管理本区域内相应的外国朝贡船舶、贡使及其活动,为减少成本,各国进贡物品一般不再运送京师,而就地变卖;对市舶领域内的违令、犯罪行为实施严厉打击,遇朝廷大赦也不减刑免刑。
反正从朱雄英的角度出发,他觉得这一套东西完全可以拿过来用,有些看起来可能存在隐患的条例,只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稍加修改就行了呃,如果他没猜错的话,也有可能在条例颁布后的南宋时期就已经修改完善的差不多了。
“《元丰市舶条》推行之后效果卓绝,宋时广东转运副使孙迥曾言‘臣昨奉委推行市舶法,臣以海舶法弊,商旅轻于冒禁,每召贾胡示以条约晓之,故海商争相公凭、来往如织,外国商使来者相继,盛况俨然’,若是殿下有志于解除海禁,又不想海贸彻底失控,完全可依据此法,再加上建炎南渡后南宋修订的法条来制定出大明的市舶司法律。”
解缙缓缓而言,显然是对此有准备的,或者说,自从因为殿试上的海禁对策被发配以后,他就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这个年代虽然找资料不方便,但解缙还是在蓝田县就力所能及地搜寻了,而文渊阁和旁边文库里的藏书,也给他深入研究海禁问题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
等到朱雄英大略翻完以后,解缙又给他介绍了一下市舶司本身。
根据解缙的介绍,朱雄英已经明白了,在宋代的时候市舶司的职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出海许可,也就是《元丰市舶条》里提到的根据商人所申报的货物以及船上人员及要去的地点发给公凭(出海许可证);其二是海上检查,也就是海上缉私船派出士兵登船抽查,防止夹带兵器、钱财、女人、逃亡军人等;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抽取关税了,市舶司起到了海关的作用,对回港船舶进出口的货物实行抽分制度,即将货物分成粗细两色,按一定比例抽取若干份,这实际上是一种实物形式的市舶税。
“那在宋朝时期,市舶司能收上来多少市舶税?”
能搞到多少钱,才是朱雄英最关心的问题,毕竟现在无论是造风帆战列舰还是其他大计划,都面临着严重的缺钱问题。
而朱雄英知道海贸这件事赚钱,也知道下西洋能赚多少钱,但民间海贸能带来的税收,就了解的不确切了。
“殿下问的是一地的市舶司,还是全国的市舶司加起来?”
“自然是全国。”
解缙对此胸有成竹,侃侃而对道:“北宋共有四大市舶司,即京东东路市舶司、两浙路市舶司、福建路市舶司、广南路市舶司,而四大市舶司下面又有九小市舶司,这些大小市舶司的总市舶收入达42万缗左右;而到了南宋时期,市舶司的收入则激增到了150万缗,彼时宋廷丢失了一半国土,岁入下降到了1000万缗,市舶司收入就成了大头,乃是宋廷赖以维系的根基。”
“不过,若是说起市舶,反倒是元朝做得更好殿下若是想重开市舶司,学宋朝不如学元朝。”
有个明白人能够捋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对于朱雄英来讲自然是最好的,他很乐意听解缙讲这些知识,对于他而言,如果让他学四书五经,那无异于折磨,上课还不如就这么上呢。
“愿闻其详。”
“因为元朝的政策比宋朝更详细,譬如至元三十年的《整治市舶司勾当》共二十二条,基本上算是事无巨细了,而且元朝的海外贸易对象也比宋朝多,东起日本、高丽,南到天竺、南洋诸国,西至波斯、翰罗思、马穆鲁克,有上百个国家部落跟元朝做生意,商品的话则是细色130余种,粗色约90种,共220余种除了这些,民间海贸的热情也比任何时候都高,元朝市舶司还组织‘官本船’,就是市舶司出本钱,给民间商人提供贷款来置办海船、货物,而民间商人除了还贷款,出海贸易赚的钱要跟市舶司三七分。”
解缙对于宋元的市舶司制度和海上贸易研究的很透彻,譬如他后面提到的所谓“舶商”,朱雄英真是闻所未闻,这些“舶商”就是非元朝户籍的外国商人,而元朝户籍的商人则是“舶户”,其中富甲一方者,自备舶船和货本,招雇船上人员,来往东洋、西洋、南洋之间,牟取丰厚利润,甚至还会招揽一些自己没有船的中小商人搭舶贩货,这些人被称为“人伴”。
而且,元朝皇室从海贸中能够获得的利润,以及他们的操作手法,更是让朱雄英都有些惊异忒直白了。
“至元十七年,元朝成立泉府司,以‘掌领御位下及皇太子、皇太后、诸王出纳金银’,便是由元朝皇室为色目商人提供海贸的本钱,并且分润海贸利润,贷款利息是八厘,而同时期的民间贷款利息则是三成,故此大受商人们欢迎,忽必烈时期,泉府司每年要向海商发放高达数十万锭的贷款,仅至元二十二年,元廷一次性拨款用于海外贸易的专项银两就有10万锭白银,所以殿下若是有意开海,不妨参考一番。”
这个思路,看起来是不错的,也就是第一步先搞下南洋这样的皇室海上贸易,皇室出钱出船出人出货,而等航线趟熟了,沿途国家、海盗、水文等情况都能确保不出太大岔子,第二步就可以让民间有实力的大商人,开始海上贸易,而皇室的资本,就可以效仿元朝泉府司的操作,介入其中,如此只出钱,就不必自己出船出人出货了。
而之所以这么搞,是因为海贸在古代是一种门槛比较高的商业活动.陆上没有骡马和推车,还能人力搬运货物贩卖,可海上不仅没法带着货物游泳,就连小渔船也搞不了海贸,只有大船才行。
嗯,元朝因为民间海上贸易发达,民间造船业也很发达,而且因为受到阿拉伯商人的影响,元朝流行海船也更偏向于西式船,跟方头平底的中式船不一样,有不少是尖底帆船,比漕运海船要大,大致上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载重量为二千石左右。
而购置这种流行的大船,再加上货物,所需的资本就相当浩大了,即所谓“造船置货,动辄万计”,再加上海贸有风险,一般商人因财力不足,肯定是不敢问津的,所以在元朝,色目商人多具海外贸易经验,加之官本船制度的实施,使得海贸主导权基本掌握在这些人手中。
总之,林林总总的这么多关于商贸问题的细节,不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研究,肯定是弄不清楚的,而解缙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好地帮助了朱雄英没有这位专家学者的指导,朱雄英自己从头捋清楚,可是有够让人头大的。
只不过令人觉得有些惋惜的是,大明废除市舶司实在是太早了,洪武三年罢了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罢了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而如今已经过去了足足十六年之久,过去那批有经验的市舶司官员,如今已经大多老病不堪用了,这也意味着相关的人才,需要重新培养。
深思片刻后,朱雄英问道:“那老师以为,如果皇室海上贸易规模逐渐壮大,第一步皇室海贸下南洋,第二步效仿元朝泉府司由皇室出本钱鼓励民间大商人参与海贸,接下来第三步和第四步,该如何动海禁可以不造成太大动荡,但又能打破这枷锁呢?”
解缙沉吟道:“第三步肯定是先允许外国商人来市舶司贸易,毕竟皇室已经抓了从大明出货的权力,那贸易有来有回,合该人家也有来大明进货的说法而外国商人敢过来,那接下来第四步就是需要明确放开海禁的范围,可以先在部分市舶司试一试,允许民间商人在市舶司的控制下,自己筹集本钱,进行有限制的海外贸易,让民间的商人敢出去。一个敢过来一个敢出去,如此贸易规模自然就慢慢做大了,而对海外的情况也就更熟悉了。”
“此言极是。”朱雄英微微颔首,“如此既能试探民间反应,又能确保海禁逐步解禁,实为稳妥之策。”
“不过,解除海禁倒是还涉及到一件事情.逃出大明的人口。”
这件事情很少有人注意到,但实际上,海禁配套的措施就是迁海,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是非常不利于防守的,大明不可能每个岛屿都配备军队,而这些岛屿如果有百姓进行生产生活,那基本上就成了倭寇随时可以获取物资的补给点了,因此想要维持海禁就必须要迁海,迁海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岛屿上的居民徙迁至内陆,以此对抗倭寇和退到海外岛屿的张士诚、方国珍等反明势力的残部。
但迁海政策有一点小小的弊端有的百姓是离不开海的。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祖祖辈辈都是靠打鱼和海贸维持生计的,现在让他们去内陆,土地也不够肥沃,种地肯定是活不下去的,因此很多百姓就直接驾船出海离开了大明,如今南洋有几十万人口都是从大明逃亡出来的,基本都是沿海渔民,其中最大的据点旧港甚至有十几万汉人,而这“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动辄以万计”这件事,却经常在大的视角下被人所忽视。
而百姓没了生计,逃亡南洋还算好的,剽悍一些,就直接成盗匪了,“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而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这也是倭寇里这么多汉人的原因,这一点朱雄英倒是了解的很清楚。
对于这些解除海禁进行开海的方方面面,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十分投入,不知不觉间,夕阳已渐渐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了整个文渊阁。
上课算是结束了,毕竟宫门也得落锁,外臣没有皇帝允许是不可以夜宿皇宫的,这是死罪,解缙过一会儿在天黑之前就得出宫门了。
今天关于废除海禁政策,算是讨论出了一个全方位的构想,朱雄英对解缙的才华也很满意,这是个不错的人才,或许搞阴谋诡计不擅长,但对于这些大政方针和历史知识,却有着足够的能力。
朱雄英站起身来,向解缙深深一礼:“感谢老师今日的指点迷津,学生受益匪浅。”
解缙连忙起身回礼,解缙虽然狂,但也是分人的,他没狂到对圣孙都托大的地步。
朱雄英转身离开,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中逐渐拉长,而文渊阁内,也到了下值时间的解缙却没走,仍静静地坐着,看着他的背影目光深邃,思考起了这位在他来看聪敏好学的圣孙,到底会走到哪一步。
(本章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