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更好的技术。
其中有一部分人,便给《科学》期刊投稿,讲述自己的技术。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华夏民族的两个传统了。
一方面是将技术藏得很紧。
另一方面,又渴望人前显圣,青史留名。
一个技术高超的工匠,通常不愿意轻易的将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弟子。
但如果有机会能成为像鲁班那样的祖师爷,被万世顶礼膜拜,那他便可以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技术都公布出去。
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的心态。
对这些人来说,在《科学》期刊投稿,发表自己的技术见解,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稿酬回报,更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名气。
之前在《科学》期刊发表文章的第一批工匠,已经有无数同行前去拜访了。
名利双收!
令人趋之若鹜。
对于这种变化,朱允熥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匠,像儒家弟子传授圣人之学一样,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贡献出来。
促使各种技术,也渐渐如儒学般,成为当世显学。
百家争鸣的时代,悄然到来。
……
《科学》期刊编辑部。
自从《科学》期刊开始筹办,赖文安便被朱允熥任命为总编辑。
一起进入编辑部的,还有数十名技术高超的制造局老工匠,以及一部分原国子监学子。
若没有这些人的努力,《科学》期刊也无法顺利问世。
也只有身为太孙,执掌大明帝国的朱允熥,能调动如此之多的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工匠们能将自己过去的经验讲出来,将自己曾经遇到的难点,最终苦思而出的解决办法讲述出来,却无法用文字进行很好的描述,需要国子监学子帮忙。
实际上,编辑部收到的很多投稿,文理都不是太通顺。
毕竟,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工匠的文化水平真的不是很高,也就是勉强认得字而已。
要正式发表出版,还需要《科学》期刊编辑部的努力。
赖文安很清楚这份期刊的作用和影响,对太孙殿下能想出如此绝妙的主意,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更让他钦佩的,则是太孙殿下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力的三大定律。
与同期发表的其他专业知识不一样。
力的三大定律问世之后,大多数工匠并不是很在意。
他们更喜欢看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而不是晦涩难懂的原理。
那也许就是太孙殿下觉得好玩,才研究一下罢了。
然而,国子监那些从学习圣人之学转而走向科学之路的学子们,却一个个皆是如获至宝。
太孙殿下发表的三大定律,如同有神奇的魔力一般,吸引着这些人。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个州府对科学感兴趣的读书人,亦是如此。
这些人加起来,已经不少了。
赖文安作为《科学》期刊的总编,也是其中之一。
而且,他似乎从这三大定律中,看到了解决蒸汽机制造的曙光。
明明两者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太孙殿下曾和他说,创办《科学》期刊,会对蒸汽机的制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开始赖文安还不太相信。
现在却是完全信了。
因为有很多人的投稿,都与蒸汽机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
之前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亦是在单独打斗。
如今才是真正汇聚众人之力,汇聚天下人之力。
将已经解决了的技术问题,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后面的人就不用再去研究,重复做无用功。
而是集中精力在尚未解决的难题上。
还能从前面得到启发,开拓思路。
现在收到的投稿,都来自金陵附近。
因为稍远一些的地方,目前仍无法投稿。
好在金陵便有十几万工匠,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了。
听说太孙殿下有意开设邮政部,方便天下人通书信往来。
想必到那时候,外地的投稿才会多起来。
身为总编,赖文安深感自己身上责任重大。
对每一篇稿子,他都进行了极为认真的审阅。
即使是自己不懂的知识,也会督促其他相关的人员,一审二审三审。
编辑部大堂,赖文安正和其他编辑一起在看稿。
为了防止编辑将投稿人的成果私下偷偷据为己有,审阅稿子都是在大堂进行的。
每篇稿子收进来后,至少由三名编辑分别审稿。
众人皆聚精会神,无人说法。
突然。
一道声音响起。
“这篇稿子写得太好了,解决了制造蒸汽机最大的一个大难题。”
一名编辑击掌而起,兴奋万分。
……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