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老朱的惊天发现……危机!(2 / 2)

这个时代的农民,对于耕种的农时,何时施水施肥,还是大致心中有数的。

即使不懂,看周围的邻居如何种田种地,跟着照做就是了。

总有聪明人知道该怎么种。

然而,对于制作并喷洒农药驱虫灭虫,大部分农民就真的是一筹莫展了。

很多时候,遇到病虫灾害甚至听能听天由命。

再或是向神灵祈祷等等。

《农业》专刊上探讨和传播的相关知识,无疑给了很多种地的农民一缕新曙光。

老朱翻阅着《农业》专刊上面内容,微微点头。

看来,那个“逆孙”,也很清楚粮食重要性的。

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意识到大明潜藏的巨大粮食危机。

他这般施政,表面上看起来样样都好,可一旦缺粮,后果便将不堪设想。

《农业》专刊上传播的知识,究竟能让粮食增产多少,也是未知数。

好在之前算过,缺粮的事,也不是特别急迫。

“不行,不能直接提醒他。”

老朱脑海内念头飞转。

他们都说自己不如那个“逆孙”会治国。

如果就这般提醒了他,岂不是白白便宜了“逆孙”?

再说,万一“逆孙”对此早就清楚,做了准备,自己白操心一场,又反而显得自己治国更无能了。

我堂堂大明开国之君……

但若真有什么问题,还是要提醒的。

什么都不做,老朱又总觉得不安。

思来想去,老朱的目光盯着那一堆《科学》期刊,突然眼前一亮,有了!

他再度拿起笔,展开纸张,刷刷刷写了起来。

吉垣在旁边看着,越看越觉不对。

皇帝陛下写的东西,怎么感觉有点怪怪的呢?

但他也不敢开口询问。

老朱写完,将笔放下,随即将写好的纸张折了起来。

“陛下,可是要派人送往金陵吗?”吉垣连忙问道。

“不必了。”老朱摇了摇头,道:“去买一个信封,贴上邮票,将咱写的东西,寄往《科学》期刊编辑部。”

吉垣顿时瞪大了眼睛。

不久前,太孙殿下设立了邮政司,在各地成立相应的分司,同时印刷信封,发行邮票。

凡是大明境内的百姓,都可以购买邮票和信封,进行书信邮寄。

再由邮司统一集中转运,将书信送去相应的地址,送给收信人。

不过,因为是新成立,还有很多地方的分司尚未开通,仍不完善。

但申城作为大明朝廷重点建设的新城,自然也是最早设立邮司的地方之一。

老朱这些天经常在申城四处转,早就知晓了邮司的存在。

申城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寄书信回家乡的需求很高。

邮司的门口,还有人专门在那里代写书信。

但是,堂堂大明皇帝,写信有必要通过邮司转递吗?

再说,为何写给《科学》期刊编辑部呢?

他猛然想起刚才皇帝陛下所写的内容,似乎和《科学》期刊上看到的文章,风格有些相似。

陛下这是在给《科学》期刊投稿?

这……

吉垣越发忐忑不安起来。

万一投稿没有通过,没有能刊登出来,陛下岂不是会龙颜大怒?

但很快。

他想起另一件事。

那便是陛下虽然没有用平时批阅奏章时的语气下圣旨,反而“伪装”自己只是一个向编辑部投稿的普通人,可最后写姓名落款的时候,却落了一个“朱元璋”。

这多半是陛下无意中写的。

《科学》期刊编辑部的人,看到这个落款,应该不至于还想不到这是当今陛下写的吧?

那就没事了。

他不可能派人暗中去提醒《科学》期刊编辑部,那是犯了大忌。

但陛下自己“笔误”,便怪不得别人了。

他虽然在旁边看着,可没有看清,没注意到,还是很正常的。

想到这里,吉垣放下心来,当即前去邮司买了邮票和信封,将老朱写的文章,投递了出去。

“咱也算是给他提醒,指出他治国存在的问题了,就看他自己能领悟几分。”老朱得意的想着:“以后谁也不能再说咱治国不如那个‘逆孙’了吧。”

……

金陵城。

一片祥和安稳。

相比朱能和张辅发过来的正式捷报,姚广孝的情报局,反而先收到大军获胜的消息。

原因也很简单,情报局是通过放飞信鸽将消息传回来的。

比起派快马送来的捷报,自然要更快一些。

不过,此事关系重大,朱允熥也不能以情报局的消息为准,还是要等待正式的捷报。

这与朱允熥远征倭国时不一样。

那时候虽然也是放飞信鸽传回捷报,可放飞的信鸽不止一只,信还是朱允熥亲笔所写,用了太孙殿下的印鉴,算是正式的公文。

朝廷自然可以以此为准。

眼下情报局传来的,却只是情报人员打听到的消息,作不了数。

还是要等待张辅和朱能将正式捷报公文传回。

这并没有等多久。

快马加急传递,其实相比鸽子也不慢多少。

这日上午,朱允熥正召集众官员议事。

一骑快马,直入金陵城。

马背上的人,一手高举军情卷轴,一手扬鞭催马,疾奔而过,一边又高声大喊道:

“我军大捷,一战歼灭北元主力,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我军大捷,一战歼灭北元主力,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我军大捷,一战歼灭北元主力,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通常而言,若是战败或者前线军情紧急之类的,便会严格保密,不会大声嚷嚷。

但大捷则会敲锣打鼓,广而告之。

百姓们先是有些懵逼,只顾着躲避那骑快马。

一直到对方策马远去,才反应过来。

“大捷?我军歼灭了北元的主力?”

“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北元的铁骑打过来了?”

“新军平定北元了嘛?”

……

百姓们议论纷纷。

很快,金陵城也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新军出征时,《大明日报》做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百姓们对其获胜的期望很高。

如今听到消息,也皆是一个个喜不自禁。

不多时,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声,锣鼓声……

东宫。

朱允熥拿起捷报,细细看了一遍。

虽然此前早就收到姚广孝报上来的情报,但那是外围人员的消息,并不具体。

相比之下,朱能和张辅送回来的正式捷报,自然要详细得多。

战争的经过,取得了多大的战果,恩克是如何投降的,乌格齐哈什哈的下场……

“好啊!”

看完捷报,朱允熥重重在桌案上拍了一掌。

心头的一块石头,也算是终于落地。

虽然他对大明军队获胜非常有信心,然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最大的问题,还是朱能和张辅的军队,主要是马车为主,只有少量骑兵。

他们的行军速度,是赶不上北元铁骑的。

如果北元始终避战,宁愿放弃肥美的拥水草聚居地,也不与大明军队开战,那朱能和张辅的远征军,也将无功而返。

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

毕竟,北元并不知晓速射炮和燧发枪的厉害,他们看到明军数量如此之少,没有理由不发起进攻。

但也可能是,北元派小股军队试探了几次,发现自己打不赢,然后就放弃了。

朱允熥令《大明日报》大肆宣传,大张旗鼓的进攻,也有故意刺激北元的用意。

就是要让他们不服气,让他们下定决心要干掉远征的明军。

事情的进展,果然也如朱允熥所料。

甚至比他预料的还要顺利。

一出关,张辅的三千兵马,打垮了乌格齐哈什哈的六万大军。

随后,朱能率军抵达元庭,北元之主孛儿只斤·恩克干脆利索的投降了。

朝堂上,众臣皆是喜气洋洋。

北元啊!

这可是大明的心腹之患。

大明最大的敌人。

在许多朝臣的眼中,恐怕未来大明与北元之间的战争,仍会持续很多年。

毕竟,历朝历代,中原政权与草原部落之间,皆是如此。

年年征战不断。

能挡住草原部落的进攻,能确保中原不受到他们的侵犯,就算是非常不错了。

这也正是长城存在的意义。

若是草原部落很容易被征服,也不至于从春秋战国开始,各国便一直忙着修长城,到秦汉乃至后续各朝,仍修个不停了。

却没有想到,远征的明军,这么快就有了结果。

而且是如此辉煌的战果。

北元投降了!

一时间,许多大臣激动得泪流满面。

这些人当中,不少曾经经历过元庭统治的时代。

宛如昨日,历历在目。

而今回想起来,一切恍如梦境。

朱允熥的感触却是那么深,他收起捷报,笑道:“北元已经向我大明臣服,眼下的问题,是该如何处置草原部落,各位有什么妙计吗?”

闻言,立时有大臣出列,道:“启奏太孙殿下,下官以为,北元既已归降,可将其民众大部移迁至中原,如此便能一劳永逸,防止其东山再起。”

朱允熥微微皱眉。

“启奏太孙殿下,下官以为,应该移迁汉民至草原上,垦荒种地,变草原为农田,建起城塞,派卫所军永屯草原。”

“启奏太孙殿下,下官以为,草原部落,杀之不绝,当好好安抚,大明可与其联姻。由太孙殿下迎娶元主的女儿,并令后世皆引为惯例。大明与北元,永结姻亲之好,便不会再起战乱了。”

……

众官员纷纷建言,但朱允熥的脸色却是渐渐黑了下去。

原来还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但现在看来,这些人根本出不了啥好主意。

也对。

草原部落的问题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没有啥好的解决办法。

朝廷内的众臣,当然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看来,还是要直接实施自己早已想好的策略了。

当下,朱允熥站了起来,道:“诸位的话,本宫都记下来了。”

“本宫对于平定草原部落,防止其日后东山再起,也有一个主意。”

朝堂上顿时寂静无音。

朱允熥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而后吐出八个字:“树立新神,分而治之!”

……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