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有了府兵制和八柱国的存在,基本上已经做到了极致了。宇文泰自然也不会放过其他方面的改革。
宇文泰在政治上的改革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儒家教化、用人行政、法律改革、官制改革四个。
而府兵制也并不是单纯的军事制度。
宇文泰的真正目的是要造就一个有别于东魏和北齐鲜卑族军阀集团、南梁汉族士族集团的,文武兼备、紧密团结的统治集团。
为此他规定凡跟随入关的将领官员一律改籍贯为关内人,和关中的士族大姓同为乡亲,彼此沟通。
为了消除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隔阂,宇文泰又倡导胡汉一家,他根据北魏初年“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的说法,把战功卓著的将领封为三十六国之后,功劳次一等的封为九十九姓,汉人将领都按照功劳改所封的姓氏。
比如李虎改为大野氏,杨忠改为普六茹氏,李弼改为徒何氏,王雄改为可频氏,等等。
原来在北魏孝文帝时改为汉姓的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百姓则全都改回到原来的姓氏。
府兵的八柱国制是仿照匈奴族、鲜卑族早期“八部大人”“八国大人”的模式而创立的,按照少数民族的部落兵制的传统,所有的士兵都要改从主将的姓氏。
这样一来,汉族将领和士兵都化为鲜卑族部落民众,并且朝廷命官的朝服也都采用鲜卑族的服装。
从而就表面上来看,府兵将领都是胡人,凡征召人伍的士兵也就成为鲜卑族人。
与北魏孝文帝的化胡为汉的民族融合政策相反,宇文泰是通过化汉为胡来实现“胡汉一家”的。】
“化汉为胡?”孝文帝元宏有些不解。
虽然他鲜卑族骁勇善战而在大时代之中夺得了富庶的北方建立了帝国,但以鲜卑的底蕴和文化却无法治理这么庞大的国家。
说白了,鲜卑族和任何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一样,一下子从部落制进步到国家制很难转变,也无法转变。
他们不得不重用汉人,并且向着汉人先进的文化与知识学习。
“虽然朕是鲜卑人的皇帝,而鲜卑族已经在诸族之中颇为先进了,但若真以胡治汉,以汉化胡的话,岂不是亡国更快了?”
“此人之前处处透露着算计之道,显然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个鲜卑的后人,真是让朕好生期待啊!”
【除了改籍贯、改姓氏之外,宇文泰还对府兵将领广赐土地及奴婢,使他们在关中安家落户,真正成为关中的豪族。
将汉人改造为胡人,照理说会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可是实际上宇文氏的西魏和北周政权得到了关中汉族士族集团的全力支持,双方并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冲突。
这是因为宇文氏推行的胡化政策实际上只是表面现象,可以说他是以胡化的形式推行汉化,他的胡化政策只停留在姓氏、服装及兵制称呼之类的表面层次上,而在政治、文化等更深层次的政策方面,他推行的却是汉化政策。
首先,宇文泰尽力吸引关中的汉族豪强加入统治集团,并保留他们的种种特权,尤其是允许他们保留私人武装,并且将私人武装统一编为乡兵,由当地最有声望的豪强担任“乡帅”,统一指挥乡兵。
乡兵平时维持地方治安,有重大战事时征调上前线作战,成为宇文氏政权的后备兵源。
乡帅有战功可兼任府兵将领,而府兵将领也可兼领乡兵。
如武功大族苏氏子弟苏椿历任军职,后来委派至弘农郡代理太守,宇文泰为了以其名望统帅乡兵,命驿站火速传信,把他追回来担任雍州乡帅。
后来苏椿率乡兵在镇压氐族叛乱时立下战功,加大都督,兼府兵将领。
又如蓝田豪强王悦,在宇文泰入关时就率乡里私兵参战,屡立战功,在第一次邙山大战时,又率乡兵千余人赶到战场参战,战后又率乡兵远征梁州。上洛豪强泉企、泉元礼父子多次领乡兵保卫潼关,击败东魏入侵的军队。
而字文秦带入关中的各个将领也可在所封赐籍贯的地区组织乡兵,和关中豪强打成一片。
宇文泰广泛征召关中的士族豪强加入西魏政权担任官职,使他们有职有权。
为了消除官员队伍中的民族隔阂,同样实行化汉为胡的政策,优秀的文官也都被赐予鲜卑族的姓氏,
比如柳庆以刚直不阿、善断疑案闻名于朝,得到宇文泰的赏识,赐姓宇文氏;申徽精于吏才,治理地方州郡政绩卓著,也赐姓宇文氏;老臣寇恂以清廉著称,赐姓若口引氏;赵肃长期为法官,执法公正,赐姓乙弗氏。
其次,宇文泰以恢复西周政治文化传统为号召,以图对抗东魏和北齐的鲜卑化倾向,同时超越北魏孝文帝、南朝萧梁所沿袭的魏晋文化。
这一措施大得汉族士族豪强的支持,大大增强了关中地区士族豪强的自信心。】
“魏晋文化......”
孝文帝恍然大悟,自己一直忽略的一个点现在才明白了过来。
“我朝承袭了前秦,随后逐渐吞并而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
“说到底,之前的那些什么的国家也都建立时间短还仓促,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特色,制度上几乎就是沿袭了魏晋时期。”
“而魏晋时期的种种落后已经被天幕提过很多次了,不是能长久治国的制度。”
“天幕盘点的历代大一统王朝,莫不是改天换地,重新开辟一套新的制度。”
“我大魏若想成就王道之业,必须脱去魏晋的‘桎梏’!”
孝文帝眼神愈发明亮,他这人从小就因为身体不好而喜欢追随祖母读书,安静且好思。
越想越觉得自己接近答案的元宏十分兴奋:
“朕找到了!找到了拯救我大魏的路了!”
“朕成了!”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