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苏州救灾(1 / 1)

范仲淹是在是没了辙,也只能如此。

苏州的大雨似乎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这让他想起了多年前京畿路的大雨,他可不想那样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既然朝廷管不到,他就发动乡绅,想让他们捐钱捐物,帮助苏州度过难关。

可这些乡绅们却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他们认为兴办学校才是获取名声的好事情。

这救灾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花钱多不说,一旦操控不好,还要被百姓和朝廷责骂。

范仲淹接连吃了十几次闭门羹,一夜之间,两鬓生出许多白发。

这时候,张启带着真金白银来到了苏州。

“范大哥,这连日大雨,本应该十日前就到的。”

“不晚不晚,一点也不晚,只要你来了!”范仲淹不顾大雨,连油伞都没打,亲自拉着张启的手说道。

张启大手一挥,门外的马车上卸下了二十多箱白银。

“贤弟,交子都运营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不用交子呢?这一路上万一出点闪失可如何是好。”

“范大哥,新帝亲政,又加大了交子的发行量,现如今一贯交子只能对付八百文钱,但是银子却能兑换九百五十文。”

范仲淹心里也很清楚,他也早有上奏朝廷的意思,无奈因为郭皇后的事情再次被贬,上奏的事情就被耽搁了。

“这治理水灾可不比前些年的京畿路救灾,怕是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洞。”

张启把二十多个箱子一一打开,全是白花花的银子。

“范大哥请放心,这批银子大概有三百万贯,若是不够,我还带了二百万贯的交子。”

范仲淹的心脏差点就要跳出来了,他粗略估计了一下,要彻底治理好苏州的水灾,少说要二百八十万贯。

张启此番光白银就带了三百万贯,基本上足够了。

“贤弟,只是这次救灾之后,你兴许什么回报都得不到啊。”

张启当即表示,区区几百万贯钱,也就是不到半年的收入,若是能解救一地百姓,这可是要写入史册的。

“好!贤弟有如此胸怀格局,他日范某若能再次登上高位,必定让贤弟得到应有的回报。”

“范大哥此言差矣,为国为民如果还求回报,岂不是让后人笑话?”

范仲淹听闻,泪如雨下,当即表示绝不让张启白白吃亏。

就在张启送来钱财的第二日,他听从张启的建议,以工代赈,每日不仅给粮五升,还给与高额的工钱,招募当地百姓兴修水利。

有了钱粮的保证,苏州半数以上的百姓都参与到救灾的工程当中。

短短两个月,吴淞江成功泄洪,张启也利用现代知识,在各处入江和入海口修筑了可以自由开关的水闸。

最终洪水退去,良田重现。

范仲淹兴奋的向朝廷进行汇报,为了回报张启,他在奏折中将大部分的功劳归于张启。

赵祯接到奏折后很是高兴,可看到奏折中提到了张启,原本打算立即进行赏赐的,却暂时搁浅了。

集英殿中,赵祯喊来了吕夷简和晏殊,要他们给出相关的赏赐方案。

“启禀圣上,范公之前治水就有很大的功劳,这次又成功的解决了苏州的水患,实乃大功一件,臣认为可以再次调他入京,为圣上分忧。”

吕夷简却没有同意晏殊的想法,他认为这一切都离不开张启的帮助,范仲淹在奏折中既然把功劳都归结于张启。

那么张启就必须得到最多的奖赏,其次才是范仲淹。

赵祯心里其实早就有想法,他内心还是偏向于范仲淹的,毕竟这个人好掌控。

而张启的个性,让赵祯有些头疼。

之前自己没有亲政,对张启是即笼络又提防,不然也不可能让他把盐池拱手让给王举正。

再一个,这几年给张启的赏赐实在是太多了,若是再次封赏,那就要提升他的爵位。

自大宋开国以来,也没有一个商人能获得开国男的爵位,更不用说超过这个等级。

“二位卿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容朕想一想,你们先退下吧。”

吕夷简与晏殊退下之后,赵祯喊来了王举正和曹喜,询问他们的意见。

“圣上,臣觉得不能再便宜那小子了,若是再给他升爵位,恐怕日后想要对付他就难了。”

曹喜自从赵祯亲政之后,一路高升,已经升为殿前司指挥使,一跃成为京城禁军的最高指挥官。

手握三十万禁军的指挥权。

“圣上,曹将军的话不无道理,可这些年,张启也算安分,在盐业上也给了我们诸多帮助,这次又是他捐的钱,若是不褒奖,怕是说不过去啊。”

“举正兄,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了,圣上亲政都快三年了,谁敢质疑圣上的决断。”

曹喜的这句话正中赵祯的心怀,他连皇后都敢直接废除,如何奖赏官员难道他无法定夺么?

就在范仲淹奏折到达朝廷的第五天,赵祯宣布了自己的处理办法。

范仲淹因救灾有功,着来年春节之后,回国子监任职。

而张启只是得到了一些口头上的表扬。

范仲淹接到圣旨之后,为张启感到不值,几百万贯他眼睛都没眨一下,就捐给了苏州。

可换来的只是一句口头表扬。

张启倒是很看得开,反倒是开导起范仲淹。

“贤弟,为兄的还是那句话,他日我登高位,必定要把你失去的找回来。”

1035年春,景佑二年。

范仲淹在苏州人民依依不舍的相送下,前往京城。

张启也是算好了日子,准备在京城迎接范仲淹的到来。

就在范仲淹慢慢悠悠前往京城的途中,朝廷接到边境的奏报。

李元昊以青盐之事作为由头,亲率十万大军攻打府州。

其中就有五万的擒生军,这支部队个个人高马大,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仅仅三日,便将府州围困。

城内派出了数百人的突击队,经过九死一生,这才传出了战报。

许久没有打仗的宋廷慌了神,他们没想到李元昊如此胆大嚣张,刚刚接过权力不足三年,就敢与大宋发动战争。

朝廷上,吕夷简的策略是以谈判为主,军事为辅。

既然李元昊是因为青盐的事情而发动战争,不如就在府州开设榷场。

此举被曹喜直接否决,他认为李元昊刚刚接管权力才两年就敢发动战争,简直是不把赵祯放在眼里。

如果这个时候服软,那赵祯亲政岂不是一个笑话。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