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刘备面色沉重。
谁家会轻易把祖传的家产给贡献出去?
便是其他人,也愣。
可,此计旦出,世家就能立刻反了,这是在掘世家根基。
“陛下,臣以为南方地广人稀,正适合推行此计。”那御史又面不改色的道。
总在邺城,主动权就一直都在曹操手中了。
一封关于刘备在南方各州实行计口授田制的消息摆在了曹操桌案上。
“借曹操之名,行推行之实。”
有御史听闻南方有一些偏远之地很好的推行了一种“计口授田制”,极大的增加了百姓耕种之意愿,稳定了地方,于是认为此计也适用于其他地方,能抚平这些年征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简而言之,益州多数好的田地,都到了世家手中。
哦,针对南面的啊,那还好还好。
刘协脑子疼,一堆破事儿,难道他说在南方推广,就能在南方推广了吗?真以为他是什么说一不二的主?
哪怕是他们这些旧臣,家中到底有些“薄产”,几百亩田还是有的。
这计口授田制度,对恢复耕种是有不错的效果。
“是。”
主位上。
因为各世家的田地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
哪怕,那只是一些小县城。
“唉。”刘备叹气,“备受益于声名,也受困于声名啊。”
“臣附议。”
“既如此,主公还有犹豫吗?”
所以,他压根不在意。
诸葛了则是笑笑,幸好,刘备还不是那么迂腐的人,若不然,他和黄月英的计划总要再往后推一推的。
“陛下,正因南方地广人稀,行事必不顺利,还需从长计议。”
“主公以为,计口授田制未曾进入曹操之眼吗?”
“陛下三思。”
“好。”很快的,刘备点头应下。
其他人松口气。
谁敢用啊。
“荀卿以为呢?”
“于主公名声有损。”
而之前在益州一些很偏远的村子推行计口受田,压根没受到任何阻碍。
刘协想吐槽,他当然知道不合适了。
“好。”看到诸葛亮,刘备又想起黄月英,心中又是安稳许多,“备前两日见到益州来的文书,说计口授田制度的推行,出现了变故。”
“可,益州多数世家都表示愿追随于备。”刘备犹豫,“若是令孝直强硬推行。”
他能不知道这些人心里想些什么吗?
“长安与洛阳都在修葺,多用了青灰,主公静待便可。”
次日朝议。
“陛下,此计只得在偏远之地推行,可见此计定有不完善之处,于全境推广并不合适。”
曹操眉头一皱,这事儿他是知道的,但他不觉得刘备能推行下去。
等一下,针对刘备的?
这人是曹操的人啊!
也知道刘备那边推行的大概地方,楚安与叶县都是在推行的。
如今被曹操推到廷议上来,对方打的什么算盘,荀彧一清二楚。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计口授田制,对百姓来说,算是一种保障啊。
如题。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