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西面开打(1 / 1)

国策 闪烁 3785 字 2023-09-07

第一百一十三章 西面开打

巴特曼方向上的战斗打了不到3个小时,攻守双方就交换了位置,让之前还对第7步兵师抱以厚望的杜奇威失望不已。严格说来,杜奇威不仅对第7步兵师感到失望,甚至对整个战局感到绝望。

作为联合司令官,杜奇威可以安排战术行动,却不能插手战术指挥。

杜奇威也当过前线指挥官,深知前线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处境。当年,杜奇威在半岛战场上指挥第2陆战师作战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被别人指手画脚。不管怎么说,前线指挥官最清楚战场上的情况。如果不信任前线指挥官,就没有可能取得胜利。

收到第7步兵师的报告后,杜奇威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联系正在东地中海活动的航母战斗群,要求海军尽量为巴特曼方向上的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即便不能突破共和国空军的防空拦截线,也应该尽量使用远程弹药打击共和国陆军的预备部队,减轻第7步兵师的正面压力。

非常可惜的是,因为战场在内陆,所以美军战舰上的电磁炮派不上用场。

接下来,杜奇威只能在不断发来的战报中等待交战结果。

从后来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因为在第7步兵师发动进攻后不久,第十战斗单位就发动了反击,所以发生在7月7日夜间到8日清晨的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混乱,交战双方的很多部队都没能完成任务,特别是第7步兵师,很多营连级战斗单位在遭到反击后就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根本没有办法完成作战任务。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有双方的电子干扰。

准确的说,是通信干扰。

夺取制信息权,已经成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手段。中东战争爆发后,交战双方就一直在争夺制信息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战前,共和国设法干扰美国的军事侦察卫星,就是夺取制信息权的一种手段。战争期间,双方在制信息权方面的斗争更加激烈。因为双方都拥有强大的干扰与抗干扰手段,所以从一开始,双方就采用了压制式干扰,即对所有通信频段都进行干扰。别的不说,美国空军就在黑海上空与东地中海上空部署了数架携带了大功率干扰设备的电子战机,时刻不断的对战区内的远程通信联络进行干扰,并且为己方的通信联络提供支持。共和国空军也不例外,在巴基斯坦南部地区上空与伊朗东部地区上空部署了好几架电子战机,持续不断的压制美军的通信联络。在如此强大的电子干扰下,交战双方的长途通信系统几乎全面瘫痪,只能依靠以激光为主的短距离通信系统。虽然依靠战术信息共享平台,能够确保通信联络,但是却很难正常指挥作战行动,特别是在大规模战斗中,给各级作战部队安排作战任务。受此影响,战争打到这个时候,交战双方的航空兵都没有能够发挥太大的作用,就是因为干扰过于严重,让双方的地面部队无法及时向航空兵提供战场信息。随着绝大部分固定目标已被摧毁,在需要打击具有时效性的移动目标时,空军很难在无法及时获取战场信息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之前的地面战斗还不算激烈,所以通信系统受到干扰的影响还不明显。

随着双方主力部队登场,而且在对攻战中遭遇,通信干扰的影响就显现了出来。

相对而言,在这种对双方都不太有利的情况下,第十战斗单位吃的亏要小得多,也就占了便宜。

不管是谁,都不能低估空降兵的独立作战能力。

作为一支由空降部队改编而来的作战部队,第十战斗单位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独立作战能力,各级指挥官也非常擅长单独作战。更重要的是,李东石的指挥方式也非常适合独立作战。按照作战任务的时候,李东石仍然保留了在空降153旅的指挥风格,即让各级指挥官充分了解他的作战意图,知道该如何打赢这场战斗。如此一来,与后方失去联络后,各战斗单位仍然能够准确无误完成作战任务。

可以说,这也正是裴承毅把第十战斗单位放在战场中央的原因。

从裴承毅的部署来看,第十战斗单位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衔接两个方向的重任,因此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指挥官根据局势做出准确判断。虽然凌云霄也有这样的才能,不会比李东石差,但是他指挥的第一战斗单位更像是一只捏紧了的拳头,能在攻坚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不然裴承毅也不会让第一战斗单位去强攻锡尔特。第十战斗单位的独立战斗能力,赋予了他们最灵活的作战方式。

由此可见,在用兵与知兵方面,没有在基层部队服役的裴承毅反而超过了杜奇威。

事实上,杜奇威也没有选择。

按照他的最初安排,第7步兵师的任务是前往以色列,代替以军守卫戈兰高地,并且保护美以联军的后勤保障线。毋庸置疑,这是第7步兵师最擅长的作战任务,也是最能发挥第7步兵师战斗力的作战方式。因为战场情况突变,杜奇威不得不把第7步兵师派往迪亚巴克尔,当时他的想法也是让第7步兵师固守迪亚巴克尔,所以杜奇威压根就没有考虑用这支战场防御的部队去攻打第十战斗单位驻守的巴特曼。由此可见,杜奇威不是不了解他手里的作战部队,而是在长远谋划与总体局势把握上稍逊一筹,没能像裴承毅那样,准确把握战局走向。

当然,这种差别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8日凌晨,巴特曼方向上的战斗还未分出胜负,奥斯曼尼耶方向上的战斗就打响了。

不管怎么说,这次杜奇威没有犯错。

决定让第7步兵师攻打巴特曼的时候,杜奇威就知道裴承毅不会用一只拳头作战,在右拳进行格挡的时候,肯定会用左拳还击,只有左拳打出威风来,才能让对手不得不把更多的力气用在格挡上,从而减轻右侧受到的压力。正是如此,杜奇威在7日傍晚就给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下了一条死命令,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奥斯曼尼耶,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反攻巴赫切与伊斯拉希耶,争取在第八战斗单位的防线上打开缺口,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从这番部署中就能看出,杜奇威确实是一个不简单的指挥官。

以当时的情况,杜奇威肯定料到裴承毅会让第八战斗单位猛攻奥斯曼尼耶,从而用最少的兵力牵制住2个美军主力师。说简单一点,如果裴承毅让第八战斗单位死守防线,挡住2个美军主力师的机会几乎为零。积极主动的进攻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裴承毅能够把另外一个战斗单位,也就是第五战斗单位放在别的方向上,让其发挥关键作用。按照杜奇威的预料,裴承毅有两个选择,一是让第五战斗单位北上攻打安卡拉,切断第7步兵师的后勤补给线,二是直接攻打伊斯肯德伦,打下美军的重要补给中心,同时解放被限制在这个方向上的第八战斗单位。

最初的时候,杜奇威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不管怎么说,裴承毅要想在东面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就得设法破坏美军的后勤线,让美军在后方花费更多的力气。如果能够扩大战线,迫使美土联军将更多的部队用于防御,更能体现攻打伊斯肯德伦的价值。问题是,攻打伊斯肯德伦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战场空间过于狭窄,根本容不下2个战斗单位与2个美军主力师。因为叙军已经在边境线上设置了长达上百千米的雷场,所杜奇威有理由相信,裴承毅不会用第五战斗单位攻打伊斯肯德伦。奥斯曼尼耶方向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要想展开部队的话,就得向北拓展战场范围,从而将宽大的右翼暴露在美土联军面前,所以杜奇威也认为,裴承毅不大可能用第五战斗单位去攻打奥斯曼尼耶。

排除了这些可能之后,裴承毅只剩下了一个选择。

当然,用1个战斗单位进攻安卡拉确实不太现实。

问题是,不见得一定要打下安卡拉才能赢得胜利。按照杜奇威的判断,第五战斗单位只需要北上100多千米,攻占马拉蒂亚就能彻底改变战场局势。原因非常简单,第7步兵师与东面所有土军的后勤保障物资都需要经过马拉蒂亚转运,只要能够打下这座城市,就能切断美土联军的后勤保障,然后等待美土联军主动放弃迪亚巴克尔。一切顺利的话,用不了一个月,共和国军队就将占领加济安泰普以东、托罗斯山脉以南的整片地区。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必须迫使裴承毅把第五战斗单位留在伊斯肯德伦这边。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让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在防御中发起积极主动的反击,撕开第八战斗单位的防线。

这次,杜奇威的战术收到了成效。

天色还未放亮,第五战斗单位的作战部队就出现在了战场上,只是没有出现在杜奇威预料的伊斯肯德伦东北面,也没有去填补第八战斗单位防线上的漏洞,而是从奥斯曼尼耶的北面发起了猛攻。

天亮后不久,杜奇威收到了准确情报。

从北面攻打奥斯曼尼耶的是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

很快,情报参谋送来了确切消息。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伪装成第八战斗单位的支援部队,在8日凌晨机动到位。也就是说,这支部队在发起进攻之前,花了大约6个小时做准备工作。

非常可惜的是,在天亮前到达奥斯曼尼耶的美军只有第4步兵师的1个步兵旅。

更加重要的是,该步兵旅的主力部队放在了东南方向,也就是第八战斗单位的进攻方向上。

不管怎么说,奥斯曼尼耶这是一座人口不到20万的中等城市。

在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杀入城区之前,除了大约4000名美军官兵之外,奥斯曼尼耶还有1个土军步兵师的12000多名官兵。

毋庸置疑,这12000多名土军官兵根本挡不住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

面对高歌猛进的第五战斗单位,杜奇威肯定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土军身上。没等第4步兵师的步兵旅发来增援请求,杜奇威就让第2装甲师派了一个装甲旅过去,并且明确告诉准将旅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挫败第五战斗单位的攻势。

显然,这次美军找准了对手。

第2装甲师是美军最强大的装甲师,战斗力超过了番号派在前面的第1装甲师与第1骑兵师。同样的,第五战斗单位也是共和国10支战斗单位中,装甲力量最强大的战斗单位之一,而且是最擅长打装甲突击战的战斗单位之一,因为该战斗单位的前身就是共和国3大主力战略反应军之一的21军。

当天上午10点30分左右,共和国与美国陆军的第一场旅级装甲战打响了。

事实上,双方都挑对了主战场。

奥斯曼尼耶位于伊斯肯德伦湾的北面,虽然东面就是加武尔山,但是其他三个方向都是杰伊汉河的冲击平原,不但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而且一马平川,是装甲集群会战的绝佳战场。

虽然美军第2装甲师的反击来得很迅猛,但是1个装甲旅的数百辆坦克在平原上飞驰肯定非常壮观,也就不可能做到保密,自然无法逃过第五战斗单位派出去的无人侦察机。因为对手的实力不容小觑,所以江晚承迅速调整部署,让主力向西机动,摆出了要在野外与美军决战的架势。

不得不承认,第2装甲师是巴顿将军亲手建立的王牌师。

更加得承认,第2装甲师的“老虎旅”是真正的精锐旅。

面对第五战斗单位的挑衅,美军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放弃了相对有利的城区,主动杀向西郊,似乎要想一口气吃掉第五战斗单位。

显然,情况远没有美军想像的那么轻松。

战斗打响后,美军的指挥官就意识到,他做出了最错误的选择。

第五战斗单位的主力是200多辆dz-31c主战坦克与300多辆db-30d步兵战车,虽然在正面装甲战中,步兵战车往往跟在坦克后面,用反坦克导弹攻击远处的敌坦克,不会参加正面战斗,毕竟任何步兵战车的正面装甲在坦克炮面前都异常脆弱,但是在面对dz-31c的时候,美军“老虎旅”的300多辆坦克并没占到便宜,因为第2装甲师还没有来得及装备最先进的m32a1主战坦克,其主力仍然是已经落后的m24坦克。

事实上,就算美军装备了m32a1,也不是第五战斗单位的对手。

战争结束前,美军想方设法的搞到了1辆没有完全损毁的dz-31c,为了避免在停战谈判后把这辆坦克归还给共和国,cia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将这辆坦克拆成零件,塞在一艘运载土豆的货轮中送回美国,而根据美国陆军的测试,dz-31c的正面防护能力比dz-31a提高了大约25%,还装备了更先进的主动防御系统,能够有效对付攻顶导弹。按照阿伯丁实验场提交给五角大楼的测试结果,m32a1的主炮要到1000米之内才能击穿dz-31c的正面装甲,而dz-31c的电磁炮能在3000米外打穿m32a1的正面装甲。因为在先进观瞄系统的帮助下,坦克的平均交战距离已经从21世纪初的1700米提高到2800米,发生在1000米内的战斗不到10%,而在1000米内被击毁的坦克不到15%,所以在dz-31c面前,m32a1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

装备性能上的差距,让美军王牌部队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等到杜奇威反应过来,命令“老虎旅”退回市区,在城区内组织防线的时候,第五战斗单位的装甲部队已经与第2装甲师的装甲部队混在了一起。随着美军撤退,江晚承立即调整了战术,命令部队顺势杀向奥斯曼尼耶。

这个时候,位于奥斯曼尼耶另外一侧的第八战斗单位也开始行动了。

按照约定,北方战线西面的作战行动由裴承毅直接指挥。发现江晚承的部队已经取得了胜利,并且开始乘胜追击之后,裴承毅哪肯放弃如此好的取胜机会,立即让王学平放下修补防线的工作,立即出动一支装甲突击部队向奥斯曼尼耶突击,争取在天黑之前与江晚承的部队会师。

面对突变的战局,杜奇威的第一反应就是加强防御。

显然,这是没有任何出路的选择。

冷静下来后,杜奇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命令第4步兵师强攻伊斯拉希耶,第2装甲师强攻巴赫切。

到此,杜奇威终于使上了不顾一切的打法。

在他看来,就算丢掉了奥斯曼尼耶,也要围住这座城市、以及攻占这座城市的共和国军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裴承毅的进攻部署,让他无法随心所欲的操控战斗。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