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宝刀不老(1 / 1)

国策 闪烁 3600 字 2023-09-07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宝刀不老

进入8日夜间,捷报就一个接一个的传到了位于瓜达尔港的联合司令部。

首先取得大捷的是凌云霄中将的第一战斗单位。经过不到2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第一战斗单位在阵亡官兵438人、伤残1642人的情况下,歼灭了号称“天下第一”的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与号称“魔鬼师”的第3步兵师,取得了歼敌2153人、俘敌18753人(包括大约8000名伤员)的傲人战绩。

不得不说,凌云霄宝刀未老。

因为凌云霄已经50多岁,就算能马上晋升为陆军上将,受陆军整体低弥影响,在他有机会成为总参谋长之前,都不可能成为总参谋长,甚至不可能成为陆军参谋长,所以在绝大部分人看来,凌云霄很有可能在明年获得晋升,并且离开一线作战部队,以战功卓著的杰出将领身份,在陆军司令部谋得一个重要职位,成为继唐应龙之后,另外一位能够对陆军的发展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高级将领。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为裴承毅、袁晨皓这些比他年轻得多的将军做垫脚石。

事实上,凌云霄这几年的所作所为,与这个猜测几乎没有两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年项铤辉把凌云霄派往第一战斗单位,并且把第一战斗单位部署在巴基斯坦,就是希望他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用陆军内部的传闻来说,凌云霄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保护好像袁晨皓这样的、拥有光明前程、却羽翼未丰的年轻将领,让他们能够在20年后成为陆军的中流砥柱。客观的讲,虽然凌云霄是第一战斗单位的指挥官,与南亚战区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的存在,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别的不说,只要他在巴基斯坦一天,总参谋部就别想拿袁晨皓怎么样。在2037年底到2041年初的这几年间,凌云霄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替袁晨皓理清关系,解决战区内的麻烦事。比如在战区内部的军事演练中,凌云霄就多次教训了罗少鹏,让这个喜欢得意忘形的中将指挥官知道,谁才是南亚战区的老大。实事求是的讲,如果不是凌云霄的努力,袁晨皓肯定控制不住罗少鹏。从这个方面看,凌云霄无疑是个非常好的“摄政王”。

受此影响,裴承毅在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对让第一战斗单位去伊朗,并且担负起土耳其东南地区的作战重任。当时,除了袁晨皓之外,就连对裴承毅影响很大的杨少勇都认为,凌云霄已经不是当年的凌云霄,虽然第一战斗单位的战斗力摆在那里,但是在需要独当一面的情况下,凌云霄很有可能无法完成任务。因为在策划战争的时候,裴承毅只打算在土耳其东南地区投入1支战斗单位,而该方向上的战斗决定了能否打开局面,为胜利打下基础,所以第一战斗单位的表现至关重要,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更不能因为指挥官的错误而错过机会。

必须承认,凌云霄的付出收到了回报。

如果不是袁晨皓的坚决支持,甚至是别无选择的支持,恐怕裴承毅真会把凌云霄凉在一边,让李东石的第十战斗单位,或者罗少鹏的第二战斗单位进入伊朗。

严格的说,前面几天的战斗,凌云霄的表现对不起袁晨皓的高度信任。

因为局势发生转变,所以地面战争打响之后,第一战斗单位并没独当一面。虽然在进攻凡省的战斗中,第一战斗单位的表现可圈可点,顺利完成了战役任务,但是在美军抵达哈卡里之后,第一战斗单位的表现远对不住“共和国陆军头号王牌部队”的头衔,特别是在第十战斗进军土耳其之后,没能在占领塔特万之后及时进军锡尔特,让美军获得了固守锡尔特的机会。

当然,针对第一战斗单位的指责,多半与其名声有关。

如果第一战斗单位只是一支普通部队,不但不会受到这么多的指责,甚至还会被认为表现出众。相对于以往的表现,第一战斗单位在土耳其作战前几天的表现确实不如人意,很难让人将其与王牌部队联系起来。

客观的说,责任不在凌云霄的身上。

战斗力下滑的现象在大部分战斗单位都存在,究其原因,还是与第三次军事改革有关。

与之前的两次军事改革一样,人才大量流失是第三次军事改革最重要的附带影响。虽然在进行军事改革之前,时任国家元首王元庆就明确提出了以“人才为重”的建军策略,要求各部队切实保护官兵的利益,并且在改革中通过提高军人待遇与福利等方式,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谁也无法抵挡军事改革带来的冲击,在裁军大潮中,很多才华出众的军人都离开了军队。

毋庸置疑,这绝对是共和国的损失。

到2040年初,第三次军事改革基本结束,与大量优秀军人流失成对比的是,随着部分军人退役,部队开始吸收新鲜血液。到041年初,共和国陆军中新兵所占比例已经由2035年的不到10%提高到了25%左右,其中大部分多是技术类军士或者军官,只有少数是基层部队的官兵。

这种变化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部队战斗力下滑。

实事求是的讲,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一直在提升,并没下滑。这里提到的“下滑”实际上是与2035年底,也就是印度战争刚刚结束,共和国陆军的巅峰时期相比。

第一战斗单位的前身是77军,而77军又是印度战争时期表现最突出的部队。

显而易见,在人们的心里,第一战斗单位就应该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往不利的常胜部队,别说失败,一点点挫折都不能有。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事实上,不管是袁晨皓、还是裴承毅,都在战报中高度称赞了第一战斗单位在战场上的表现。客观的讲,在第十战斗单位入土作战之前,第一战斗单位承担起了攻打凡城、塔特万的重任,还得扫荡整个北方战线,在短短数日之内围歼数十万土军,自身伤亡不到500人,绝对是奇迹中的奇迹。

对那些喜欢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人来说,第一战斗单位唯一没做好的,就是没有能够超常发挥,赶在美军之前占领至关重要的锡尔特,与第十战斗单位迅速围歼欧洲军团,避免后面的围城战。

其实,这也是凌云霄对手下官兵最为不满的地方。

如果当时拖在后面的,也就是协助伊朗陆军歼灭哈卡里美军的支援旅能迅速插上,顶替战斗旅攻打由土军防守的塔特万,第一战斗单位就有可能赶在美军之前占领锡尔特,以最漂亮的方式完成围歼美军欧洲军团的行动。

受此影响,裴承毅安排攻打锡尔特的任务时,凌云霄当仁不让的坐上了主力位置。

当着袁晨皓等众多将军的面,凌云霄只做了一个保证,那就是在24小时之内打下锡尔特,歼灭美军欧洲军团。当时,凌云霄没有提出要第十战斗单位提供支援,只是要求第十战斗单位守住西面的防线,不让美军突围。考虑到第一战斗单位最先参战,而且占领的区域最为广泛,袁晨皓主动出面协调。万幸的是,李东石不是罗少鹏,不但没有看笑话的想法,还非常积极。

不管怎么说,第一战斗单位才是攻打锡尔特的主力。

虽然裴承毅与袁晨皓知道凌云霄的为人,没有催促第一战斗单位加快进攻速度,但是凌云霄是个很有大局观的将军,在他第一次率领77军踏上战场的时候,就以一次让杜奇威终生难忘的大纵深突击,帮助39军打下了汉城,为共和国陆军向釜山推进打下了基础,在美军第7步兵师杀向巴特曼,而李东石又不想用兰契防御战那样的方式打垮美军的时候,凌云霄知道第十战斗单位不可能一直挡在欧洲军团的西面,因此在进攻开始后不久,他就下达了加快进攻速度的命令。

必须承认,年纪并没改变凌云霄的战术风格。

与当年的77军一样,在攻坚战中,第一战斗单位的进攻依然犀利无比。

在第十战斗单位转移重点之前,凌云霄就用袁晨皓特别派来的20多架dz-25e垂直起降运输机将3个战斗营的兵力送到了锡尔特的西北、西南与东南方向上,加强了这三个方向的包围力度。按照凌云霄的安排,这3个营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第十战斗单位的进攻部队撤出战斗之后,将美军紧紧的锁在包围圈内。为了加强这道包围圈,凌云霄做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安排,那就是让3个战斗营各与3个炮兵营建立直接通信联系,在防御作战的时候炮兵营优先为这3个战斗营提供炮火支援。也就是说,为了阻止美军突围,凌云霄让9个炮兵营执行火力封锁任务。从后面的战斗来看,如果没有这个安排,就算3个战斗应的官兵能够守住防线,也无法将阵亡数字控制在500以内。

部署好防线,第一战斗单位才开始进攻。

这个时候,已经是8日的中午了。也就是说,为了围死美军的欧洲军团,确保全歼这支总兵力超过2万的作战部队,凌云霄花了大约一半的时间,做足了“前戏”,让后面的进攻变得犀利无比。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

做足了准备,第一战斗单位的进攻就势不可挡。

从战场时间(巴格达时间)13点30分开始,第一战斗单位的6个战斗营兵分3路,每2个营为一路,从北、东北与东面发动进攻。为了提高进攻强度,每个营都能直接与2个炮兵营联系,并且获得快捷的炮火支援。为了确保火力通道畅通无阻,凌云霄不但申请了数架大型无人侦察机提供通信支援,还中断了除战术之外的所有通信联络。

亏得是凌云霄,如果换成别人,袁晨皓肯定不会答应。

要知道,在第一战斗单位攻打锡尔特的时候,前线指挥官袁晨皓只能从战术共享信息平台上了解前线的战斗情况。因为在激烈的战斗中,没有任何部队会及时更新战术情报,甚至没有任何部队养成了在交战中更新战术情报的习惯,所以从战术信息共享平台上,只能获得已经过时的战术信息,也就无法根据这些战术信息来指挥部队作战。正是因为不需要指挥第一战斗单位作战,所以袁晨皓才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根据第一战斗单位提交的战报,3路进攻都打得非常惨烈。

用凌云霄在战后的话来说,欧洲军团确实是美国陆军中第一支完成了改编工作的王牌部队,不但拥有非常先进的装备,还拥有十分灵活的战术,以及强悍的战斗意志,基本上代表了美军的最高战斗力。但是从实际的战斗结果来看,攻打锡尔特的战斗很激烈,却远远够不上“惨烈”的标准。不管怎么说,第一战斗单位的伤亡总数刚过2000人,而且美军的伤亡数字也刚过10000人。在其他那些达到了“惨烈”标准的战斗,比如空降153旅守卫兰契的战斗,伤亡数字肯定是这两个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

因为通信不畅,所以只能从第一战斗单位的战报与一些老兵的回忆来了解当时的情况。

战报没什么好说的,真正公开的战报都经过军情局处理,其中一些对共和国或者共和国军队不利的内容肯定被删除了,一些涉及到保密的内容也被删除或者修改,摆在老百姓面前的,肯定是光鲜不过的战斗过程了。

相对而言,一些老兵的回忆更加值得信任。

按照一位参加了这场战斗,并且在战斗中丢掉左胳膊的坦克兵的回忆。从一开始,战斗就不是很顺利。进入城区之前,美军的新式反坦克导弹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战损的坦克战车中,接近三分之一都是被美军的新式反坦克导弹干掉的。进入城区之后,美军的m32a1主战坦克成为了最大的威胁。因为欧洲军团之前与伊朗军队交过手,在巴特曼还与第十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碰过面,比较清楚dz-31c的性能,知道m32a1的电磁炮只能在1000米内打穿dz-31c的正面装甲,而这正好是城市战中比较常见的交战距离,所以美军很早就把全部坦克藏在了城区的建筑物内,作为固定反坦克火力点使用。虽然这种方法极大的限制了主战坦克的应用,让美军过早的失去了突围的能力,但是对于进攻的共和国军队来说,特别是那些坦克手来说,绝对是天大的恶梦。打到后面,进攻部队几乎呼叫炮火摧毁了进攻路线上的所有建筑物,确定没有可能遇到伏击之后,才会继续前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战斗在天黑前就会结束。

当然,这不能怪第一战斗单位的官兵胆小怕事。

上了战场,谁也差不多。在没有必要与敌人拼命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流血牺牲呢?

严格说来,出现这种情况,与杜奇威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此之前,杜奇威的命令是死守锡尔特,等待援军到达。结果,欧洲军团的2万多官兵都没打算突围,而且都认为能够依托城市建筑物,打退第一战斗单位的进攻。

直到战争结束后数十年,共和国当局都没有公布这场战斗中的平民伤亡数字,以及战争结束后不久,共和国就出钱在西面的底格里斯河河畔建立了一座新的锡尔特城,都与这场战斗造成的平民伤亡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估计,在持续10个小时的攻城战中,近20万锡尔特居民中有一半死于炮火。也就是说,平民伤亡接近10万。而另外一些西方媒体则认为,平民伤亡超过了15万。

不管怎么说,比起平民伤亡,军队那点伤亡根本算不了什么。

当然,支持那些坚信锡尔特战役平民伤亡超过15万的西方新闻媒体拿出了3点所谓的“证据”。一是锡尔特是库尔德斯坦地区,少数几座以土耳其人为主的大中型城市,而在共和国军队围城之前,除了大约3万库尔德人离开了城区之外,16万余土耳其人基本上都留在了城区内,而西方新闻媒体在战后只联系到了不到1万名土耳其人。二是共和国当局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让记者前往锡尔特,而不是在战斗结束之后就放开管制,与当年攻打印度加尔各答时的情况完全一样,而西方新闻媒体已经证实,在加尔各答战役中,平民伤亡数字是共和国官方公布的数十倍。最后就是战役结束后不久,还没到9日凌晨,裴承毅就把占领锡尔特的重任交给了跟进的伊朗军队,3天后由让伊拉克军队接替了伊朗军队,导致锡尔特的情况变得纷乱不堪,根本没人知道在这几天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就没有办法指责共和国军队在攻打锡尔特时的所作所为。

锡尔特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裴承毅非常清楚。

作为联合司令部的最高指挥官,在战争结束之前,没有理由为了一些土耳其人,而不顾成千上万共和国将士与盟军官兵的安危。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