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殿试(1 / 1)

宋舸 顾盼山 1443 字 2023-11-29

这陆秀夫知道赵昰没有什么学识,故意在这里给赵昰挖了个坑。

韩非子这一段说的重点不是赵昰想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的原文一开始便是---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

大概意思就是,现在不懂治国的人开口就是要得民心,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那伊尹、管仲这些人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要听从民众的意愿就好了。

原文比较长,总结的意思就是群众的智慧是不足的,目光是短浅的,开民智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民众就是要由君主来管束和治理。

这些恰恰是在反驳赵昰上次提过的广开民智。

其他的不用看了,这一百多个合格能参加殿试的进士,肯定都是一个论调。

好么,这是上来就堵死了赵昰的路,那些高中的进士肯定是把这策论认定成了朝廷的意思。

“唉,我不是陆相的对手。”赵昰叹了口气,身边的姜达不敢搭话。

“算了,算了,就这样吧。开民智这种事情,没有个几十年办不成。慢慢来吧,我也没打算要如何,这陆相未免太小心眼了些,处处提防着我。”

“你说这殿试策论的题目事关天下,我出个什么好呢?”赵昰转头望向一旁柱子边站立的姜达。

“臣不敢妄言。”姜达额头一片冷汗。

“说说无妨,你我君臣二人的学识不相上下。”

姜达一听吓了一跳,连忙叉手回答:“官家莫要拿臣打趣,臣不识得经书大义。臣只知道这天下乃是官家的天下,治国之策官家一人便足矣。何人殿试第一都是一样的,这殿试的题目官家还是亲自定夺的好。”

“甚的胡话!”赵昰骂道:“这天下我一个人治理得了?在漠北燕云征战的文天祥、王其昌,在四川抚民的董忠,在琼崖的李凯,在安南的南志友,扶桑的周超岩,以及朝堂上的陆相王相及各位大臣,甚至还有你姜达。不都是我选来治理这天下的么?”

“甚的这天下就是我的天下,芸芸众生才是这天下之本。”

“臣口拙。”姜达低头轻声说道:“可这天下依旧是官家的天下,官家所言便是金口玉律。若是有人欲效秦桧、贾似道,我必手刃之。”

“混账!”赵昰抓起笔筒便丢了过去。“你这厮,何处听来的混账话。再敢说一次,我必不轻饶!滚!”

姜达闷声不响地走出了殿外,留下赵昰一人在那里生着闷气。

外界对于陆秀夫的传闻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这其中有蒙鞑原先那些造谣的话,也有民间胡乱杜撰的事情,整个宋朝,特别是南宋这一百多年,权相掌权祸国殃民占据了一半时间。

民人苦权相久矣!

加上赵昰年纪太小,朝廷所有的行为在民众眼里被刻意区分了。

但凡好的,那肯定都是赵昰亲为。比如放弃官盐垄断,免征人头税,各种惠民制度,那都是贤明的赵昰所为,因为赵昰是神仙下凡,这打败蒙鞑完全就是靠他发明的火器和提拔的战将。

而那些对民人不利的事情,肯定都是陆秀夫干的,他甚至还想要谋杀赵昰,这种奸臣怎能留在世上为祸人间。

这世间从古到今的人都是一样的,绝大部分人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蒙鞑那破绽百出的谣言,被愿意相信的民众给自圆其说了,赵昰只不过运气好躲过了一劫。

陆秀夫自从被‘读书人’们开始攻击造谣之后,就成了个垃圾桶,无论什么坏事都是陆秀夫干的。

而陆秀夫哪里会在意这些街巷谣言,他不过一笑了之,不可能为了这些事情去上表赵昰,把造谣的人都抓起来,那未免也太丢份了。

可不了解朝堂的民众是占据绝对多数的,人们对于声望如日中天的赵昰那是敬爱无比,特别是赵昰那日在临安户部外的临时演讲,更是让他和民众拉近了距离。

两相对比之下,陆秀夫的谣言便更多了。以至于一直在赵昰身边的姜达都开始有几分相信了。

世间的事情无非如此,陆秀夫遭遇了不白之冤,几乎已经没有洗刷的可能了。

几日之后的殿试,按惯例都是由皇帝出题,以示帝王之权威。宋代的进士哪怕通过了省试中第,也需要通过殿试才算登科。

殿试之后才会有状元、榜眼、探花等名词,状元郎就是正九品了。第五名以后的只能是最末等的从九品,按照以前的惯例只能去各州县做个文学、助教的差遣,甚至回家等候补缺。

宋代的殿试,参加的官员比考试的人还多,各种负责考试的官员都要参与到其中,而进士们都要被两张草席互相隔开,每个座位都在前一天标注好了名字座次……

赵昰已经想好了策论的题目,他要从这些未来的官员中找出适合自己将来推行制度的支持者。

大殿之中早已坐满了人,巡查核对的官员更是站成了一大排。

赵昰自己经历过那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参加过的考试,对于考试比任何君王都要重视,以往由主考官代为传达的策论题目,这次却是由赵昰亲自前来宣布了。

“恭迎陛下!”

“免礼。”赵昰摆摆手:“今日诸位能进这大殿便已是出类拔萃之辈,今日殿试照惯例以千字为限。朕的题目是《天下之治乱》。”

“开始吧。”赵昰坐了下来,旁边的内侍递上一杯清水。

殿中鸦雀无声,进士们都在急速思考,这题目应该从哪个方面论述,才能符合当今皇帝的心意。

天下之治乱,其根本在于什么?

这立场不同,自然主体就会有区别。

能在殿中的不止是饱学之士,更多的还是人精。史镜的最后一题,还有那些应用文,能过关的不会是书呆子。

被草席隔着的进士们看不见赵昰,就是看得见基于礼仪也不敢看,无法从赵昰的眼神中探查出他的意愿。

临安关于这位年轻皇帝的传闻是极多的,大致上属于功利派,也注重民生,对待民人也是极为体恤,按这个推断,天下之治乱当在民。这也符合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套忽悠人的玩意。

可问题是,刚考的策论却是对民心之治的强烈抨击,这天下之治当在民那肯定是不对的。那应该写‘天下之治乱在与君’?

高中的进士们总有些人看过点杂书,有人想到了李清照他老子李格非也写过这个话,以唐朝洛阳的兴衰来谈天下之治乱,最后却是借古讽今: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如果按李格非这个思路,那这天下之治乱在于公卿大夫?官家小小年纪竟然读过《洛阳名园记》这种杂书?

这天下之治乱到底写谁能押中官家的心思?是民人、是公卿、还是君王?

这玩意不好写啊!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