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朱棣哄着朱元璋(1 / 2)

第444章 朱棣哄着朱元璋

“你皇爷爷经常出宫,每次回来后,都会提起长江大桥的修建,对铁道工程部赞不绝口。”

朱高炽看着朱棣的密信。

“为父在应天府一切都好,只是国事甚重,你身为长子,应该早日来京。”

当看到这句话,朱高炽去京城的意愿又降低了几分。

这不就是牛马么。

北平的事务,自己把朱棣未来搞出来的内阁提前弄了出来,让自己省了不少的精力。

他可是知道,朱棣向朱元璋提议过,也想弄个内阁出来,帮他分担分担,结果被朱元璋否决了。

朱元璋啊,其他倒还好,唯独在工作上,太喜欢亲力亲为了,也不考虑谁能像他一样的好精力。

“父王这是想把我哄去应天府啊。”

朱高炽就很担心,在北平环境下的新军,能不能抵抗住江淮地区的诱惑。

“咱也不强求,你们父子到时候给咱一块养老的田地,咱也不碍你们父子的眼。”

“你们带着三营新军去京城,与部分禁军换防,这些事情父王自然会交代伱们怎么做。”

哪怕知道财政不足,因此皇帝想多收也收不上来,除非进行收税体质的改革。

看来父皇是对自己的才能满意起来,不再担忧自己治理国家的才能。

他们即将去京城。

原来的北平,大宁,辽东,陕西行都司等地区,是大明财政支出的地区。

第二日。

房宽,唐云等人,别看他们在路上一口一个王爷,当在京城见到了朱元璋,立马就跪了。

如今这些地区虽然不再像朝廷缴税,但也不需要朝廷的财政转移了,反而让南方留下了更多的粮食。

北方已经整编出来了六十营,也就是十八万新军,每年光军饷高达三百余万。

京城。

“禁军去整编为新军,是父皇同意的,如果父皇改了主意,儿子这就通知北平取消这项军令。”

“三营新军是第一批派往京城的,后面会派去第二批,第三批,而你们第一批是关键。”

这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担忧。

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朱棣也很担忧父皇。

“这小子真气人。”

“今日有件喜讯告诉父皇,今年的夏税已经统筹了出来,虽然秋税要在明年二月才有实数,但是儿子估摸,今年的税收已然可以高达三千余万石。”

三千余万石粮食的税收,朱棣很高兴。

这些中级武官,最后成为大明的勋贵,虽然也是靠着他们的拼搏,但是好多人连拼搏的机会都没有。

“咱早就下旨,每年不许超过两千七百余万石的税收,如何收到了三千余万石?”

“小王爷放心,我们一定带好新军。”房宽等人拱手说道。

“儿子如何敢有此心思,天地不容也。”朱棣连忙起身宽慰。

房宽和唐云等人,被小王爷的话逗笑了,各个露出憨厚的笑容。

朱元璋叹了口气。

本来在工地上交了不少的“好友”,如今突然也离他而去。

“好东西啊。”

三营新军在房宽的带领下,乘坐铁道火车进入了山东境内,山东境内的铁道还未通车。

在税收总量没有上升的情况下,而伸手的势力却不断增加。

朱元璋越骂越过瘾,心里越来越痛快。

以前为了朱允炆忙的昏天暗地,突然间闲了下来,朱元璋觉得很空洞。

都是喜欢向人讲道理的性子。

其实比起朱元璋,教育环境更好的朱棣,他的眼界有些方面是超过朱元璋的。

朱元璋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更生气了。

从军队的建设,以卫所为主,减轻百姓负担的宗旨,到如今定下税收的上限,都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百姓们的心意。

朱棣被骂懵了,这是什么话。

加上各项军备,日常训练,高标准的伙食,每年的实际军费支出已经将近千万元。

如何减轻民力,是朱元璋做了一辈子的事。

“父皇,儿子如何是这样的畜牲。”朱棣跑到朱元璋身边跪下。

和后世的观念不一样,朱元璋有点小农思想。

朱高炽不准备再扩编新军了。

“哦豁。”

本来心里就有火,一下子被朱棣勾了出来。

朱棣哄着朱元璋。

父皇的脾气越来越古怪了,有时候跟小孩一样的不讲道理。

他这些时日聊得来的“好朋友”们,纷纷向他告别了一番,各自收拾行李去了湖广行省。

朱高炽不满道。

“都是宝贝啊,就这么调走了。”朱元璋很不舍。

广大的前途正向他们招手。

既然在应天府没有“超级工程”,他们留在这里也就失去了作用,反倒是湖广那边才可以发挥他们的才能。

以前舍不得骂长子。

朱棣连忙解释:“北平如今不像应天府缴税,而应天府也不用供应北平,反倒是节省了支出。”

朱棣诚恳的说道。

但也是松垮最快的地方。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