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整顿龙缘寺(1 / 1)

昨天已经约好了出发的时间,所以今天一大早,朱厚照的圣驾在前,三位大学士的车驾紧随其后,身后和两侧是随行的豹房亲卫,一群人浩浩汤汤的就朝着龙翼山皇庄的方向进发了。

沿途已经是遍地绿野,时不时有几多花瓣凌空飘落,耳旁是依稀可见的鸟鸣啾啾,身后是哗哗作响的潺潺流水,让一行人心情大好。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刘健的声音从车驾中传了出来。

再看那些龙缘寺的田庄,一大早地里边就布满了忙碌的身影,虽然这群佃户百姓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但奇怪的是仍然是一副面黄肌瘦的模样。“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也许描绘的就是这般场景吧。

没过多久,一行人到了皇庄内。那太监宋玉昨晚就收到消息说陛下又要来了,还带着三位内阁大学士,所以今天一大早宋玉就焦急地等待着几人的身影。

“奴婢参见陛下,见过三位大学士。”宋玉在这群大爷面前可不敢摆谱。

“起来吧,先带我们去伙房。”朱厚照吩咐道。

刘瑾和宋玉自然是知道朱厚照要干什么的,况且他们也想再尝一尝昨天的佳肴。而三位大学士就有些懵了,又不好在众人面前拂了朱厚照的面子,也只能满肚子疑问地跟在后边。

那厨子是个敬业的厨子,朱厚照很欣赏这种敬业的人,通过昨天的交谈,已经知道了他姓官。

来到伙房后,朱厚照让人把堆在伙房的土豆搬了过来,拿起一个对这三位大学士道:“三位师傅,这便是朕说的土豆了。”

三位大学士像是孩童一般也来了兴趣,一人拿一个在手中端祥起来。

朱厚照又吩咐那姓官的厨子,按照昨天的方法,再做几道菜出来,并特地嘱咐多做点份量。

看着厨子去做饭以后,朱厚照就让宋玉带路,去了这皇庄的仓库。

推开仓库门,里面满满当当的堆着土豆,几位大学士先是一惊,然后就是大喜过望。毕竟在等作物他们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除了是陛下让人种出来的以外,不可能有这么多。

谢迁生怕朱厚照像以前一样顽劣,在下面堆满石头,上面铺上一层土豆来假装丰收,特地上前去用手刨了刨,然后又一脸笑意地回到了朱厚照的左右。

“这土豆亩产可真是六百多斤?”李东阳看着那叫做宋玉的小太监,带着几分严厉开口了。

“回阁老的话,确实有六百多斤。”宋玉知道这件事是真的,虽然他一开始也不相信,所以毫不畏惧地回了过去。

“几位师傅,这下相信朕说的话了吧,你们若是不信,随便去地里问一问那群老农便是。”朱厚照摊了摊手,表示无所谓。

这宋玉是天子家奴,谢迁还是有些不放心,朝着朱厚照告罪一声,就去地里随便问了一个老农。

“这位老人家,我想请问一下这土豆大概多久成熟一次,一次亩产又有多少斤?”谢迁甚至弯下了腰,没有一点官架子。

这被询问的老农看着眼前这人身上的衣服,纵是再没有见过世面也能知道这是位官,还是位大官。

“回大人的话,那土豆种了差不多两个月就可以挖了,昨日称了称,好像是有六百多斤,这可真是一件大喜事啊!”老农说着就要下跪,怕自己失了礼数而被责罚。

谢迁眼疾手快拉起了这位老农,:“老人家,您客气了,我大明朝可没有见到官员就要下跪的道理。”谢迁显然对那些官不大架子却很大的人没有一丝好感。

这下子谢迁放心了,回到朱厚照身旁就要跪下,为自己质疑皇上而认错。朱厚照有哪会这么小家子气,连忙拦住了谢迁。

看到好友这般模样,刘健和李东阳也完全放心了下来。

“陛下,这土豆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种植?”李东阳身为户部尚书,考虑的问题自然不一般。

“朕说过,土豆对生长环境要求很低,几乎是埋下去就能活,就能长。”

“善哉!”刘健拍了板。“那臣等回去以后就召人商讨一下这土豆的推广事宜,最后再由圣裁。”

说话间,厨子把饭做好了。三位大学士还是不肯和朱厚照同桌吃饭,一是不合规矩,二是怕失了礼数,三则是怕落人口实,晚节不保。

朱厚照无奈,三位师傅的思想就是没有刘瑾和宋玉两个太监开明。可是当着三位内阁辅臣的面,刘瑾和宋玉也不敢放肆啊。

最后就形成了朱厚照自己吃一桌,三位大学士吃一桌,刘瑾和宋玉吃一桌的尴尬局面。最可怜的莫过于那个姓官的厨子了,自己辛辛苦苦做好,本以为能一饱口福,结果却只能在旁边干站着。

三位大学士都严格的贯彻了老祖宗“食不言寝不语”的宗旨,刘瑾和宋玉也自顾自的吃着,没人聊天的朱厚照也觉得无趣,草草地吃光了盘子里的土豆丝,等着他们。

看到陛下都吃完了,其余人也加快了进程。等大家都吃完以后,朱厚照问道:“三位师傅,感觉如何啊?可能饱肚?”

“陛下,恕臣直言,这土豆真乃人间美味,不光好吃还能饱肚,实乃我大明之福啊!”李东阳捋着自己的长须笑着说了出来。

“那几位师傅这下可放心了?”朱厚照用开玩笑的语气问。

“陛下圣明!”三位大学士异口同声。

只有刘瑾置身事外,一口土豆一口豆,好想再对比着到底谁更好吃一样。

“宋玉,仓库里的土豆继续种下去吧,剩下的就做给诸位工人吃了吧,让他们也尝尝自己种出来的佳肴。”朱厚照看着刘瑾旁边的小太监,皱了皱眉说道。

“哦,对了你再派人打包四份送到京城里来,好让朕和三位大学士在家也能尝一尝这美味。”

“奴婢遵命。”

……

从伙房出来以后,朱厚照才想起了自己的另一个宝贝。指着田里一根又一根的杆子开始介绍:“三位师傅,那可是不亚于土豆的另一件宝贝呢。这玩意儿叫玉米,一般是三个月左右成熟,无论是煮着吃炒着吃还是磨成面粉做别的食物,那可都是一绝!”说完朱厚照还不自觉的舔了舔嘴唇。

经过了刚刚的土豆,三位老臣对朱厚照的话可谓是深信不疑了。

“不知陛下从何得知这些作物的呢?”谢迁提出了大家心中都有的疑问。

“朕自幼便喜欢读杂书,想必三位师傅也知道,朕虽然谈不上博览群书,但是为君者自然应该眼界开阔,所以朕这些年来一直让人搜集一些西洋的书籍研究,为的就是开眼看世界,不至于我大明落后挨打。所以自然也就认识了这些我大明以前没有的东西。”朱厚照故作深沉。

“陛下有此等眼界,我等敬佩,先皇在天有灵,也必定欣慰!”

因为内阁还有政务要处理,大家也不便久留,开始原路返回。临走前朱厚照不忘提醒宋玉记得送土豆来给自己。

沿途到了那龙缘寺的田产附近,朱厚照提议下车步行一段路,三位老臣当然知道陛下有事要跟他们说,也就下了车。

走着走着,朱厚照突然指着这附近的一大块田地说道:“三位师傅可知这些地都是谁的,朕的皇庄可都没这么大呢!”

三位老臣管理国家多年,自然知道这是历代皇帝赏给寺院的田产,也叫做寺产。

寺院地产最初来自皇室的赐予和官僚富豪的施舍,这是被动接受田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当时的首都南京附近的灵谷寺、天界寺等六七处名刹都赐有土地,其“赡僧田近五百顷”;另又赏赐芦洲,其数“亦几其半”;两项合计700余顷。如北京慈寿寺,万历时曾得到皇帝赏赐的“园一区,庄田三十顷”。最重要的是,这些寺产是不用向朝廷纳税的,并且那些佃户也属于寺院的私人财产。

毫不夸张地说,要论天底下的财富,这各地的寺院绝对能排到前十。

朱厚照又指着田里的佃户道:“这群百姓起早贪黑,却仍然面黄肌瘦。看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绝非虚言啊!”

“朕更不明白的是,这出家人,要这么多财富粮食干什么,还不论每年的香火钱和做法事的收入。”

“陛下的意思是……”

“依朕看,就应该好好清量一些这寺产,与其让别人中饱私囊,不如让朕的黎明百姓吃饱穿暖!”朱厚照眼神中透着几分决然。

反正自己也没有家人在这寺庙里,说句难听的,朱厚照就算把全天下的寺产都给收了,对这群士大夫也没任何影响,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是没人愿意站在皇帝的对立面的。

“内阁回去以后拟个章程出来,朕回头也会令锦衣卫查一查这龙缘寺。”朱厚照下了命令。

“陛下圣明!”这等利国利民还不损伤自己利益的事情,自然没有人会反对。

……

回到豹房后,朱厚照传见了锦衣卫都指挥使钱宁,跟他密谈了许久。而内阁里一方面开始为推广土豆种植出谋划策,一方面开始商议如何整顿这天底下的寺产。

……未完待续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