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锦衣卫指挥使赛哈智(1 / 2)

大明风烟 寂海沉舟 2440 字 8个月前

“当然不是。”郑亨继续,“和谈之时,阿鲁台带来了鞑靼五个部族首领,那是因为鞑靼势衰之后,他只能调动自己的阿苏特部和这五大部族的人马,其他四个部族之前就是阳奉阴违,尤其是薛延陀部的独臂首领阿日斯兰,仗着部族势力大,最是不服,而且自从阿岱上位鞑靼大汗之后,他们面对阿鲁台,甚至就连面子上也不用过得去了。”

“哦?”胡概这下来了兴趣,“难道是因为这些人转而效忠新汗阿岱了?”

“不是。”郑亨摇头,“因为他们怀疑这个阿岱和以前的鞑靼大汗鬼力赤一样,也非黄金家族的人!”

黄金家族就是成吉思汗一脉。

自成吉思汗之后,在蒙古草原,想要成为大汗,首先最基本的,你必须是这个家族的后人,如此才能得到其他部族的承认,这也是阿鲁台实际掌控鞑靼这么多年,却一直不敢称汗的原因,他根本不是黄金家族的人。

郑亨继续,“之前的鞑靼大汗鬼力赤身份有疑,阿鲁台为了部族团结,便当着所有人的面,将他亲手杀死,但这个阿岱,阿鲁台却是极力维护,其实以阿日斯兰为首的那四个部族首领的要求也并不过分,只是担心再出现鬼力赤那样的以假乱真,想要确认阿岱的血统,但阿鲁台却对此三箴其口,更不要说查阅族谱,以正身份了,而且除了称汗上位的那天,其他所有的鞑靼首领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新汗阿岱,他更不可能出现在和谈现场。”

“什么?!”胡概听了一阵惊讶,心中暗自揣摩。

这的确很奇怪,按理说要想通过一个新汗间接与大明重建联系,那就再找一个黄金家族的傀儡就是了,真的大汗不可能有,但假的却是满草原跑。

但阿鲁台却连这个大汗的面都不让部族首领多见,这可是就有些奇怪了,无论怎样,维护住各大部族的团结才是基本呀。

只听郑亨又道,“阿鲁台说来年开春,他能出精骑十万,大人,这绝对是虚言,就算是鞑靼十大部族都忠心于他,以鞑靼现在的实力,末将敢打保票,七万骑兵已经是顶了天了,这还得算上老弱兵士,哪里来的十万?”

胡概听了更是一惊,心说和谈之时,自己早知道阿鲁台有吹嘘的成分,却没想到吹的这么厉害,“如此说来,不算那四大部族,他顶多也就能调集四五万左右的人马?这点人马,他怎么敢与瓦剌硬拼?”

“是的,大人。”郑亨这才说出了自己的意见,“阿鲁台这个人极善鬼谋,轻易可是信不得,他这次要联盟大明一同出兵,其实就是想坐收渔利,现在未有得逞,但末将认为,他绝不敢带着四五万人去攻打瓦剌!”

“这些怀疑你可曾上书朝廷?”内情太过震撼,胡概甚至动了上书的心思,急忙问道。

郑亨无奈道,“察合台汗国第一次转呈鞑靼国书时,末将就曾上过奏疏,也不知皇上和内阁有没有看,总之是没有回音,再后来就是大人接到圣旨,来到这里奉旨和谈了。”

这说的就是朱高炽所言的因为先帝尚未入陵,还有众多武臣相阻,未置可否。

胡概听到这里,顿时也知道自己再上书怕也是无用,一来和谈已经是朝廷的国策,二来所有的怀疑都是猜测,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事情的最终走向。

而且,以他现在的这个巡抚的临时身份,尚在表现期,还没有混到脸熟,只能听命做事,哪有向皇上进言纳谏的份?

只听郑亨又道,“大人,您可知大明西北之事?”

“你说的是关西七卫?”胡概问道。

“不错。”

“自是知晓,但绝不会有你这个久居北境的镇守总兵知道的多。”胡概道。

郑亨道,“关西七卫是太祖皇帝当年所设,多年来驻守嘉峪关之西,全都是蒙古人,为的就是以夷制夷,限制察合台汗国对大明西北的蚕食,大人应当明白,这么多年来,大明朝廷与关西七卫表面维持着宗藩关系,实际双方就是各取所需,大明要的是安宁,关西七卫要的是互市和粮草支持,这不正是现在大明想要与鞑靼和谈的结果么?”

胡概疑惑,“郑将军,这样的结果双方各取所需,难道不好么?”

郑亨道,“大人,关西七卫势力庞大,远非如今的鞑靼可比,为首的哈密卫是察合台汗国的眼中钉,双方征伐数十年,是谁也不服谁,这些年来西北安宁,全赖于此,朝廷想要将之复制在这草原大漠倒也为上,只是大人,无论是关西七卫,还是察合台汗国,都不是如今的鞑靼所能比的,现在为了限制一个瓦剌,就要仇深似海的察合台汗国和关西七卫两方和平,大人,这还是太祖当年定下的以夷制夷的国策么?若是因小失大可就得不偿失了呀。”

说白了,郑亨还是觉得鞑靼太弱,达不到制衡瓦剌的目的,反而可能为此打破西北如今稳定的格局,这些的确是胡概未曾想过的。

他看着郑亨,满是欣赏,“大明有郑将军如此良将,何愁这大同要塞不稳!”

郑亨急忙谦虚道,“大人过誉了。”

胡概又问,“那将军觉得朝廷该如何做呢?”

郑亨立刻道,“自然是一鼓作气,灭了鞑靼,再趁瓦剌立足未稳,多做征伐,绝不让它成了气候!”

胡概闻言盯着他看了良久,心说郑亨纵然说的有道理,但骨子里还是想打仗,摇了摇头,“天下苦战事久矣,如此这仗可就打不完了。”

他转头看向长城外的茫茫塞外,“郑将军,你所说有道理,虽是远虑,却也不得不重视,而且鞑靼的这个太师阿鲁台,百闻不如一见,他的确是一个枭雄,不可不防......与鞑靼和察合台汗国的联盟是朝廷的国策,况且刚刚才和谈完毕,更改不得。”

胡概重新看向郑亨,“咱们当考虑的不是我们该怎么做,而是搞清楚阿鲁台要怎么做,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尽职的事情。”

郑亨拱手,“大人但有命,尽管差遣!”

转眼过了十天,未时。

太阳高挂当空,但却丝毫不见暖意。

大同府知府衙门,这是胡概在大同府临时办差之地,巡抚来了没地方办差,那怎么行,只好委屈知府大人腾地方了。

胡概正和郑亨在前堂谈事情,一个下人匆匆进来禀告,“大人,京师来人传旨。”

“哦?”胡概闻言起身,一边整理官服一边对郑亨道,“朝廷的旨意到了,咱们快去迎旨!”

“是。”郑亨道。

两人匆匆出了府衙,皇上派来传旨的人已在等待迎旨。

可当胡概和郑亨看到他们,却均是心中一沉,心里多少是有些发紧。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