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麓川,朱祁镇也是一脑门儿的官司,或者说麓川就是大明前期的一脑门儿官司;麓川思家,早在前元时期就已经存在,实力最强盛时一度号称拥兵三十万,北抗朝廷,南压缅甸,可谓是实力极强的存在,这对于太祖高皇帝而言是绝不能容忍的,或者说对于有志于“金瓯无缺”的所有的大一统王朝而言这都是不被允许的,思家自然也明白自身的处境,于是主动上表称臣纳贡,暗地里却是陈兵边境,妄图来一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是这一手对于太祖高皇帝而言就如同幼儿在成人面前撒谎一样,太祖高皇帝何许人也?当年靠着故韩国公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愣是夺得天下的存在,会看不懂这么浅显的动作?所以当思家的十余万大军侵入云南之时,面对的是故黔宁王沐英的三万精锐,结果就是十余万人马被打的丢盔弃甲。
思家在感受了一番赫赫天威后,自然就真心实意的请降了,太祖高皇帝也是狠,直接就册封了几十个土司,一下子就将麓川由统一板块变成了四分五裂互不统属的地方。
随后故黔宁王又不断的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削弱思家,甚至如今的思家当家人就是在沐家为质,而在沐家长大的。到了永乐年间,太宗皇帝更是不会惯着这帮土司的,思家如何还敢跳腾,对于朝廷那是毕恭毕敬,直到仁宗先皇登基,采取了全面的战略收缩之策,宣宗先皇更是无奈之下放弃了安南之地,这就让思家以为窥探到了朝廷虚实,时不时的就要跳腾两下,到了正统年间,更是在朝廷的底线上反复横跳,于是就有了方政父子率精锐北军入云南助剿,结果自然就不说了。如今的局面不用多想,必然是要打的,而且很可能就是“绝其宗庙,隳其社稷。”
所以这一仗朝廷必然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平灭麓川,但是呢具体问题也要具体分析的,要想做到雷霆万钧,那么就需要最少三十万大军,而且决不能有空额,要实打实的,可是呢以如今朝廷的情况而言,动员三十余万大军那也是绝不可能的,朝廷或者说终大明一朝重兵云集之地向来都是九边之地,而不是西南,尤其是近几年来,朱祁镇为了报复阿岱汗南下侵略而弄死了阿岱汗以后,瓦剌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一统草原的阻碍,其势力更是在急速扩张,更是对大明九边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如此情形之下如果调九边之军南下,若是此时瓦剌趁机南侵,就极有可能患生肘腋。
所以说如今的朱祁镇面对的就是一个挺无语的难题,如果调九边和京营精锐南下就不能保证京师的安全,可要是不调兵就不会出现速胜,无法达到震慑三宣六慰的效果。
还有就是麓川的地形,麓川所处其实就是如今的中缅边境和缅甸北部这一块地方,提到这块地方后世人恐怕都会想到一场极为悲壮的出征,“中国远征军”,为了打通中缅边境,让援华物资能够顺利进入中国,蒋组织了实力极强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次是个什么结果相信有心人都已经查过了,总之就是一条血肉铺就的血路,十余万人马最后能够活着回国的不过万余。
除了当时小鬼子的兵力武器装备的强大之外,就是复杂的地形和令人防不胜防的丛林了。
所以要想对麓川如雷霆扫穴一般,在朱祁镇看来其难度恐怕要暴星的。而且大军绝不能久悬于外,但是一旦大军撤回,恐怕又会横生波折。
如今只能是群策群力,看一看那群精英们能不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三天后,早晨的太阳还没升起,午门外却已经是三三两两的聚集着等候入宫的官员,官员们早早的就聚集在了一起,互相交好的更是窃窃私语,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今天不是大朝会的日子,可是晚上所有有资格的官员全被通知了,今日朝会,至于原因,看周围的人窃窃私语的样子恐怕都已经知道了,麓川之事说实话,从最初的兵部部议,到后来的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共议,再到后来的阁议,以及如今的朝议,可谓是一级比一级高。看看周围的官员,内阁的还没来,六部除了各部尚书以外都已经到齐,都察院更是一个不落,五军都督府全部到齐,勋贵除了英国公和成国公都已经来了,标准的高级国会规模。
当初阿岱汗侵略西北都没有这么大的阵仗,可见一主将阵亡,一国公病亡其影响力又是多么的强大。
内宫这里,太皇太后却不准备露面了,上一次一气之下去了内阁,其态度如何相信内阁已然明了,皇帝更不会反对打一场有烈度的战争,如今可以说整个朝廷的目的已经明确,那就是打!可是还没有形成决议,这个时候让皇帝独自处理,更能体现出皇帝乾纲独断之能,也能让官员们看到皇帝有掌握朝政之力,这对于以后皇帝顺利亲政更是一项加分项,可以说这次朝会若是开的好了,那么太皇太后就真的可以陆续放权,让皇帝独当一面了。
自从那夜之后,朱祁镇就一直安安生生的待在皇宫之中,翻看着呈递上来的奏疏,从这些奏疏之中朱祁镇总结出了两点,一群情激奋,二必须加大兵以亟之。
不过也不是没有杂音,一共两位,一位朱祁镇倒不怎么在乎,纯粹词人一个,奏疏写的也算华丽,可要是真的深究起来其实满篇文章就说了一句话“帝不可兴兵而乱政。”,这就让朱祁镇随手丢进废纸堆几年了,至于另一个就言之有物多了。
侧重点就是两点,一者云南之地边远难行,后勤补给之困难,若是加大兵则会天下骚动,再一个就是哪怕真的打赢了,善后问题又该如何?战争不仅仅是将敌人打败就算完了,若是用天下之财力打一场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的战争,哪怕赢了后面的善后问题也是难题,这样的战争真的有必要打吗?若是不管善后问题岂不是又会陷入平而复叛的恶性循环?要知道大军云集于边疆的情况,不仅仅是皇帝不放心,就是朝廷和百姓也不会安心的。
所以上奏者根据这两条延伸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派大将坐镇,用军屯之法,如此一来驻兵不需多,却能安定一方,假以时日必然能够奏捷。
朱祁镇对于这篇奏疏有着十分高的评价,可惜的是,如今的朝廷,替代沐晟的统帅大将都极少,更别说能够且屯且战的方面大将了,就是坐看麓川做大的沐晟,其实都已经是不错的将领了,也算的上是沙场宿将了,可结果却是坐看方政父子被围,然后又率军撤退,后来更是一杯毒酒自我了断。
如此一来他虽然丢了性命,却也保住了沐家在云南的基业,若是派遣将领组织平灭麓川叛军,首先要过的就得是沐家这一关,仅此一点能够胜任的将军,别说朱祁镇的夹带之中,就是整个朝廷里面又有几个?张辅更是国家柱石是绝不能轻动的,朱勇一直擅长的就是骑战和北方的战争环境,山地战别说朱祁镇不认为他可以,就是成国公自己恐怕都不敢说自己一定能够胜任。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要知道过了沐家这一关之后,还要能够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最主要的就是,麓川不是一个小地方,而是方圆千里之地,几乎等同一国,若是不大举增兵,朱祁镇担心,一旦有事则云南不复中国所有,到了那个时候他就真的成了历史罪人和民族罪人了,要知道宣宗皇帝这样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皇帝都能因为“复封之策”被后世专业黑子各种挑毛病,要是他再把云南丢了,朱祁镇不敢想象自己的历史名声会是个什么评价。
当然了,这一仗朱祁镇已然下定决心要打了,至于为什么要看反对的奏疏也很简单,从太皇太后那里学来的,先看反对者的意见,因为反对的意见少,所以敢于提出反对的人,首先在勇气这一点就值得重视,再一个就是反对者一定会将其反对的意见,理由和相关证据甚至是解决方法写出来增加可信度,而这样一来就能够于支持者形成对峙,这反而容易让自己明白事情的所有概况。
当然明白是明白,该做还是要做,所以朱祁镇着重看的还是支持者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公张辅和内阁次辅杨荣。他们二人分别从武将和文官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意见,张辅认为不增兵就等于“弃云南”他绝不想在经历一次弃地,言辞可谓极为激烈。而杨荣就理智的多了,不仅仅是阐明了为什么要打,更是提出了自己的平叛策略,用王骥为帅,蒋贵为将。其以文御武的心思也是跃然于纸上。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