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朱标:老四,我们兄弟只有一个赢家!(1 / 2)

争名夺利 早餐羊奶 5867 字 7个月前

洪武三十七年,七月初旬。

朱棣一行人,历时将近九个月后,再次返回燕京。

对于燕华和大明在秦淮河上,进行的‘海战’,燕华这边,按照朱棣离开前的交代,低调处理。

除了往来两地的商人。

燕华官方。

百姓只知道,朱棣一行人此番回去,受到了大明的责难。

并且两个政权,断绝外交关系。

大十字铁路建成一半,尚未完工,便终止了洪武三十年签订的协议。

彼此关系,随着先帝朱元璋辞世,急转直下。

至于,那场由朱标和徐宪昌联手导演的夺取舰队,以及海战,则低调处理了。

百姓并不知晓。

所以,百姓虽然有些愤怒、难过,却也更加激动。

毕竟,朱棣在某种程度,就是燕华的主心骨。

将近九个月离开燕华,虽然燕华的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发展,可百姓心中依旧不踏实。

得知朱棣回来。

整个燕京百姓,自发发起了一场盛大欢迎仪式。

在热闹的欢迎气氛中。

朱棣的游轮,在六艘新一代战舰的护卫下,驶入燕京湾海军军港。

受损的两艘,在途径鸡笼屿时,便低调进入鸡笼屿造船厂,进行修复。

海军军港。

叶茂、俞靖、谭渊、张武、周浪等人,率领海陆文武三班人马,翘首以盼站在码头,紧盯着缓缓入港的舰队。

当在游轮舰首甲板,寻到朱棣的身影时。

所有人齐齐悄悄松了口气。

他们为臣这么多年。

从未像过去九个月,这般提心吊胆。

“拜见王爷!”

当朱棣从游轮走下来时,近千人,燕华高层,齐齐躬身行礼。

声音中的激动、安心,放松,难以掩饰。

朱棣看着面前,跟随他,一步步,开创燕华,把燕华推到如今这个地步的老兄弟们。

唇角不由浮现笑意。

他明知徐宪昌这个人,并不稳定。

可依旧,带着全家人回去。

除了破大哥的金身,为雄英和二哥他们谋划。

同样。

也是对燕华官员的一次考验。

若是有人如徐宪昌那般,无法接受燕华现行的这一套理念。

无法放弃,数千年形成的尊贵卑贱,人上人想法。

他不在燕华这段期间。

尤其是被困金陵,被大哥软禁这段期间。

就是这类人,最好的机会。

只要有这种想法的人,任谁都清楚,错失这次机会,让他平安回到燕华,往后这样颠覆他的机会,就再也没有了。

但根据,抵达鸡笼屿,军情司的汇报。

燕华的高层,没有这种人出现!

他岂能不高兴。

无论是海军将士,绝大多数都不愿意跟随徐宪昌,不愿意接受大哥的利诱。

还是燕京这边。

他最危险时。

眼前这些老兄弟们,不受影响,竭力维护,他为燕华塑造的这一切。

都证明了,他选择的这条路,可以走通!

更主要,这些老兄弟能跟紧他的步伐,不用他抛弃,或者举起刀去解决问题。

他内心也十分轻松。

他有勇气,也有一颗足够冷硬的心,抛弃那些无法与他走在一起,志同道合的老兄弟。

但内心情感,还是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

当然。

其实,之所以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也很容易理解。

他的理念,早已在远走大明,出海前,就表露的很清楚。

面前这些老兄弟,既然愿意跟着他出海,一路披荆斩棘,从鸡笼屿一个海盗经营,荒芜的小海湾,发展建立,如今偌大的燕华政权。

老兄弟们,其实早已选择了这条路。

从一开始,就经过了一次选择筛选。

未来。

他之后。

他们这批人走了之后。

肯定也会混入一些,伪装者,企图通过窃取权力,颠覆他留下来的这套。

不过,他对未来,并不害怕恐惧,也并不悲观。

当初出海,愿意跟随他的这些老兄弟,经过选择筛选。

而他现在营造的政经格局、社会风气、官场制度,同样也是一种筛选。

这种筛选,只要确保,进入权力体系的,绝大多数支持他留下的这套就足够了。

混入的极个别别有用心之辈。

即便掌握很大权力。

也根本不可能颠覆他留下的主体思想。

无非就是,搞点小动作。

造成主体思想,在某一阶段,发生轻微偏移。

可权力是交替的。

主流绝大多数支持他留下来的这一套。

就意味着,必然有后来者,取代别有用心之辈,再次将偏移的轨迹,拉回来。

就会出现,轻微的忽左忽右现象。

但无论如何摆动。

这种螺旋式摆动,都一定是围绕着他留下的主体思想这条主线。

这就足够了。

这世界,从来都是有阴有阳,有正有反。

根本无法追求,足够绝对的东西。

以前,他不懂这个道理,直到结识张三丰张真人后,才真正明白。

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不可能,由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他只要确保,这种螺旋式摆动,不破坏主体思想这条主线。

螺旋式的扰动。

无论怎么扰动,都紧紧围绕主体主线扰动即可。

不可能追求极致。

追究极致的绝对,必将稍不留神,陷入另一个极端面。

就像阴阳转化。

追究极致的阳,稍有不慎,就会突破临界,进入极致的阴。

朱棣出神……

码头一时陷入安静。

直到徐妙云轻轻碰了碰朱棣胳膊,提醒:“四郎……”

朱棣这才回神,不好意思笑笑,跨步走过去,“这些繁文缛节的虚礼,就免了。”

亲自一一,将叶茂、谭渊等人扶起。

然后转身道:“我来给你们介绍几个人。”

“这位是咱们中原,道教影响力极大的活神仙张真人,张真人此番来咱们燕华,就是要看看,咱们燕华到底建设的如何……”

张三丰手握浮尘,做了个道揖,“各位好。”

他知道,燕华的官员不称大人,但又一时间,不知该如何称呼。

叶茂等人自是知晓,张三丰。

没想到,这位道教影响力极大的活神仙,竟然会来燕华。

震惊之余,忙回礼。

“这位就不用介绍了,我二叔,信国公汤和。”

“拜见信国公。”

“这位是雍鸣的泰山,原朝廷新军协统……”

张麒一家,发生了此事后,也辞去了官职,跟着朱棣举家搬迁燕华。

朱元璋当初,撮合,是想加深燕华和中原的联系。

当时,朱元璋恐怕也没有想到,朱标、朱棣兄弟二人,走到如今这一步。

朱棣一一介绍后。

叶茂笑指,旁侧一个小团体,“王爷,沈仁将军……”

沈仁为首,十几人含笑站在旁边。

柳升这个老下属,正陪着沈仁。

朱棣快步走过去。

他早看到了。

“沈前辈,没想到你们比我回来的都早。”朱棣含笑打招呼。

“拜见王爷!”沈仁带着,跟随他,一起挂印辞官,出海来燕华的福建将领,郑重作揖后,解释道:“听闻王爷安全从金陵启程后,我们就直接挂印辞官赶来了。”

说着。

沈仁压低声,低语:“王爷请放心,只要皇帝不是把整个福建地方军全部调离福建,福建地方军,永远都是革新派的中坚支持者,也永远都是太孙的支持者。”

他虽然带着一些心腹离开了福建。

但福建地方军。

并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变了颜色。

他和这几个亲近将领离开福建,也是必然的。

首先,是他们自己的意愿。

若非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许,他们早来燕华了。

其次,当初燕王主政福建时,他们和燕王走的太近了。

新皇登基,也容不下他们。

与其让新皇主动动手,还不如,他们自觉点。

“另外,王爷我们离开福建时,听说,朝廷以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傅友德为副帅,统帅三镇京营新军南下,同时随行的,还有一个军事观摩顾问团。”

朱棣不动声色点了点头。

虽然沈仁没说,或者,大哥根本就没有宣扬,这三镇离京的目的。

但他猜测。

十有八九是去东南次大陆。

他早知道,这一战是无法避免的。

“沈前辈,我早为你们,留了房子,现在你们可算到了,家人也一起到了吧?怎么样,我给你们准备的住宅,还满意吗?”朱棣爽朗笑着询问。

沈仁不由笑了。

感觉特别暖心。

虽然给他们留住宅。

只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可从王爷,在燕京湾,建设燕华都城之际,就给他们留了住宅的细微之处,就能看出,王爷对他们的重视。

王爷这是向所有人表明。

他们这些人,并不是现在才加入燕华。

而是从燕华创业之初,就加入了。

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先留在中原罢了。

王爷是用这种实际行动。

认可他们这些年,默默的付出。

“满意!”沈仁含笑点头,“家里婆娘孩子们,都特别满意,咱们燕华的一切,他们看的都新奇着呢。”

众人又寒暄片刻后。

登上马车。

……

花费三天时间。

朱棣粗略了解离开这段时间,燕华发生的事情,以及处理积压的政务后。

就召开了一次文武海陆三班人马的联席会议。

在会议一开始。

就对人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整。

最大的调整,就是谭渊辞去兼任的陆军部长之职,专心带兵。

而沈仁被任命为燕华陆军部部长。

同时,又成立了两个镇陆军。

安排沈仁带来,早已投靠了朱棣,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级将领。

当然,为了团结,或者准确说,为了尽可能模糊军中派系问题。

对陆军行进了重新调整整编。

对于人事调整。

陆军整编。

没有人抵触。

朱棣的威望摆在那里。

可以说,在燕华,任何事情,都是朱棣一句话的事情。

不过,朱棣对这种绝对权力的使用,一直都十分谨慎。

调整结束。

朱棣提及,另一件大事:“有一件事,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我想从现在的海陆军中,成立一支,规模不大,直接隶属君主的海陆军军队。”

“陆军兵力一个镇,海军一个分舰队吧。”

众人面面相觑。

还是俞靖,率先打破沉默,好奇问:“王爷,为何要单独成立这样一种编制的军队,咱们燕华的海陆军,不就是王爷的军队吗?”

朱棣笑着摇头,“不,咱们燕华的军队,是国家的军队。”

“往后,这支军队,对外发动战争,如果没有得到,君主、内阁、军事五部三方同时授权,即便是君主,都不能随意调动。”

“国家军队的核心意义,就是保护,咱们燕华子民,保护咱们燕华的主体思想,不受动摇。”

“所以,任何的军事行动,都不能单纯由君主拍拍脑袋,一言而定。”

“而新成立的这支小规模的皇家海陆军单位则不同,这支军事单位,君主可以不经内阁、军事五部的授权,在突发情况下,直接调动。”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