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朱标:老四,我们兄弟只有一个赢家!(2 / 2)

争名夺利 早餐羊奶 5867 字 7个月前

“我之所以要这样做,也是此番大明之行,受到的启发。”

大哥随意就调动了,一支由三镇京营精锐组成的军事单位,发起一场兄弟之间的战争。

这太草率了。

他可以肯定。

就金陵百万百姓都反战的情况下。

若是这个决策权,由皇帝和朝臣共管。

一定不会如此。

朝中的革新派、中立派会反对。

保守派中,也有很多理智,且真正清明的人,这批人,亲眼目睹了金陵百姓,高呼反战的一幕。

也不会同意,一场失败的海战之后。

马上发起一场,陆地上的较量。

此事。

让他看到了,一个如此庞大国家,一人决断的可怕性。

燕华的军人,是保护燕华百姓,保卫燕华主体思想而存在的军事暴力集团。

这个集团,最重要的是,将士们的思想问题。

只要思想正确。

这个军事集团,就能一直维护燕华政权。

如果君主不加以限制制约。

他的继承人中,若是出一个,隋炀帝那种,好大喜功之辈。

绝对是一场灾难。

他对外发动战争,开疆拓土,每每都要给自己,打造一个,契合军队思想的旗号。

后来继承人呢?

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宏图伟业,不顾这些,随意发动战争?

这很有可能。

但一支快速反应的队伍,也必须保留。

至于他。

会不会因为这种调整变动,受到限制?

不可能。

内阁、军事五部,根本无法制约他这个燕华缔造者。

他的威望太高了。

所以,调整不会让他束手束脚。

叶茂等人相互对视,略微思索后,纷纷举手。

“同意!”

“我也同意!”

……

随着众人纷纷表态同意后。

此事形成定论。

朱棣满意点头,更加轻松了,手指轻轻敲击桌案,询问:“最后一个议题,我们要不要出兵东南次大陆,插手东南次大陆,一旦插手,就必定要和大明朝廷,精锐的新军,在次大陆做一场。”

“甚至,此战也将开启,我们与大明朝廷,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冲动和动荡。”

……

“另外,我们若是插手,要选择什么时候切入?”

最终,所有人一致表态,必须切入!

这已经关乎,燕华影响力、燕华工业发展,以及燕华理念输出的问题。

众人一致分析认为,若是燕华在此事上,表现出软弱妥协态度,非但不会赢得大明朝廷的好感收敛。

反而会助长大明朝廷进一步逼迫。

至于切入时间。

经过认真讨论后,一致决定,等待占城起义军,阮吴二人主动向燕华求援。

大家分析认为,占城起义军虽然得到了燕华武器的支持。

但起义军的不成熟,以及军队建设的落后性,不可能打的赢朝廷精锐的京营新军。

“好了,会议到此结束,海军部诸将留下,其他人都散了吧。”

众人纷纷起身离开。

海军部,以及海军将领们留了下来。

朱棣环视俞靖、叶开等人,拍手笑道:“都打起精神来,咱们燕华海军,不是罪人!徐宪昌少数几个坏分子的叛乱背叛,和你们有什么关系,你们都是好样的!”

俞靖等人,抬头挺胸。

徐宪昌几个叛徒,给海军整体抹黑了。

让他们海军,在文官、陆军同僚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来。

“把你们留下,是要交代你们一件事情,俞靖,马上就中秋节了,你率领海军将领们,去慰问一下咱们海军退役的老将军们。”

以前,他真不懂为什么要搞这些。

单纯以为,就是为了安慰那些退出实权序列的老人们。

告诉这些退役的老人们,没有忘记他们。

填补这些老人,退出实权序列的失落空虚。

毕竟,很多人,终究都要走这一步。

重视这些老人,也会让后来者,退出实权序列,更加轻松一些。

直到此番事情发生后。

他才真正明白。

可不止这么简单。

让年轻一辈多接触这些老一辈,也能让老一辈,耳提面授,谆谆教导,把一些好的精神,在年轻人中间,传承下去。

若说,燕华中,谁最支持,最坚定。对他这一套理念感触最深,认识最深。

绝不是叶茂、俞靖他们。

而是吕珍、叶成这批,经历了元末动乱,做过人上人,又跌落尘埃,在海外流浪,最后,选择辅佐他,建立燕华的老人!

他们对燕华的很多认识,都是深刻的,且角度刁钻的。

让老一辈,和年青一代多接触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了。

俞靖虽然不清楚,朱棣的用意,但对此事并不排斥,他也很尊重吕珍这些老前辈,当即领命。

……

由于和大明关系的变化。

受影响最大的便是经济。

随后,朱棣一边对燕华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一边紧盯着东南次大陆。

十月份。

阮吴二人领导的起义军,在南朝义军策应下,攻入南朝。

同月,大明朝廷正式介入东南次大陆战乱。

十一月。

义军和大明京营发生了第一次正面军事碰撞。

随后,三镇京营新军,在李景隆率领下,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打的阮吴二人所统帅的义军,节节败退。

此事,震动整个次大陆。

南亚次大陆上,正在鏖战的倭国诸侯联军,以及土邦王公,纷纷停下战争步伐,也都默默盯着大明新皇登基后,第一次在国土之外用兵的最终结果。

就连极西之地,正在鏖战厮杀的兄弟教以及十字军联军,听闻消息后。

也怀着好奇,派人前来。

一时间,天下目光,齐聚东南次大陆。

随着战争越发胜利,李景隆更是放出豪言:一个月结束战争!

金陵。

皇宫。

御书房内。

“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胡惟庸满脸含笑,站在御案前,大声恭贺:“东南次大陆之战,曹国公代表陛下,打出了我朝威风,如今,叛军已经被压缩到,海边几个港口城池,估计月底就能结束战争了。”

“臣听说,南亚次大陆的土邦王公,以及燕华扶持的倭国诸侯联军,都开始派人接触曹国公……”

这些人为何接触李景隆。

其目的,太明显了。

无非就是看到大明王朝的强势武力。

想试着摆脱燕华。

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或许用不了多久,陛下就能在金陵城,见证大明有史以来,第一次万国来朝了。”

朱标唇角露出笑容。

虽高兴。

倒也没有忘乎所以。

毕竟,现在燕华尚未出兵。

等胡惟庸恭贺之言落下后,询问:“铁路建设团队组建的如何?我朝是否有能力,在金福线的基础上,修通一条,从广西,连接金福线,直通东南次大陆的铁道?”

燕华的铁路建设团队撤离后。

他就任命胡惟庸为大明朝,铁道大臣。

把燕华留在大明的铁道建设遗产,主要是燕华帮大明培养的那些铁道建设人才集中起来。

他的目的也很简答。

就是用大明自己的人才,修建大明自己的铁路。

现在,这条通过广西,连接金福线,直通东南次大陆的铁道,十分重要。

关乎着,朝廷能不能实时干涉东南次大陆。

朝廷的影响力,能不能更好的,辐射影响东南次大陆。

这条铁路一日修不好,朝廷即便这次打赢了,对东南次大陆的影响力,也始终,无法和燕华相比。

呃……

胡惟庸一时语塞,支支吾吾解释:“陛下,广西境内多山,建设难度十分大,燕华为朝廷培养人才时,又刻意保留了一手,想要在广西修建铁道,还需要一些时日。”

其实,倒不是燕华当初刻意保留。

主要是,大明朝这边的人才,杂学底子太薄。

就连数术基础也没有。

闻言,朱标脸上不由露出失望之色,勉励道:“抓紧时间,让我们的人才成长起来,我们的海军,短时间内,无法成为朝廷,影响力向外辐射的中流砥柱,我朝恐怕五十年内,都无法走,燕华那种海权强国的路子。”

“只能走大陆地强国的道路,而大陆权强国,想要辐射我朝的影响力,单靠我朝对外军事的胜利还不够,必须有便捷的交通网络,把我朝的军事影响力,辐射出去。”

“既然铁道暂时无法修建,那就修建,水泥永备道路,总之,必须有一条,便捷的交通网络,通往东南次大陆!”

海权强国。

陆权强国。

胡惟庸当然知道了。

这都是燕华发明的理论。

朝廷这边,很多人都拜读过。

当即领命,“臣明白。”

朱标点头,随后看向纪纲,吩咐:“纪纲,传讯给曹国公李景隆,让他切不可大大意,不可自满骄傲,要多听听傅友德将军的建议,尤其要提防燕华海军。”

“要提防燕华海陆军,效仿当初攻打倭国,利用海军优势,在我朝大军后方登陆,截断我朝大军退路,最好能在燕华做出出兵决定前,鼎砥次大陆局势,彻底把叛军铲除!”

“你们锦衣卫,也要时时监视燕华海陆军动向。”

当初老四攻打倭国的招数,他可记忆犹新。

“臣遵旨!”

纪纲、胡惟庸领旨离开后。

朱标起身,踱步来到窗前,看着窗外怔怔出神,背负在身后的手,微微捏紧,自言自语:“老四,你准备退让妥协吗?”

对于燕华迟迟没有做出反应。

表露出的退让妥协之意。

他也并不奇怪。

燕华工业能力的确强大。

可朝廷,经过他当初和燕华签订大十字铁路计划,五年援建中,朝廷这边的工业,虽说,规模上、效率上,无法和燕华相比。

但大明也有了小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更有了复制能力。

无非是类似炼钢转炉,只有年产一万吨级的罢了。

可朝廷只要需要。

完全可以复制十套、二十套、乃至一百套这样的炼钢转炉!

朝廷有广阔的疆域、无尽的人力和资源。

论底蕴,十个燕华都比不过。

朝廷用强大的底蕴,都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耗死燕华。

这也是他在得到全部门类的工业体系,掌握了复制能力后,敢于和燕华全面竞争。

不惜军事冲突。

争夺天下中心的原因。

即便此番,老四释放善意,退让妥协。

他也不会停止。

凭借此番在东南次大陆用兵胜利的巨大影响力。

他会借着倭国诸侯联军以及土邦王国接触大明的机会,把手伸到南亚次大陆。

驱赶燕华在这里的影响力。

还有极西之地。

可惜,朝廷现在,路上丝绸之路被堵,海上又无法和燕华竞争,无法把触手,伸到极西之地。

下一步,他的用兵方向。

就是路上丝路的方向。

只要能打通这里,大明就能和极西之地,敌视燕华的势力联手。

从陆地,斩断燕华从海上,伸到极西之地的触角。

最终一步步压缩燕华的生存空间。

燕华人口少,工业市场小。

只要将其延伸到外面的触角,慢慢斩断,燕华最后,自己都会慢慢失去血液逐渐落败。

他隐约已经看到,在这个工业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下。

他有机会,借助老四搞出的工业,完成历朝历代皇帝,都未能做成的事情。

隋炀帝想成为超过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失败了。

可他却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借助工业,未必不能成功!

“老四,我们虽然是兄弟,但我绝不容许,在我的手上,中原王朝失去天下中心的地位,我绝不会成为,第一个失去天下中心的中原皇帝,所以,我们之间,注定只能有一个赢家!”

其实,这才是他和老四,不可调和的矛盾。

或许,父皇,雄英能接受,他们成为失去天下中心地位的第一个中原皇帝。

但他绝不容许。

而不想,就必须和燕华为敌,将燕华的发展势头打下去!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