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点点头,没有隐瞒:“眼下安南战局紧张,需要尽快突破防线,幼军中的少年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算训练有素,作为炮手参战,既能历练他们,也相对安全。”
马皇后眉头紧锁,她不是寻常妇道人家,作为完整地经历了地狱一般的元末乱世的女人,她深知战场的残酷,即便是在看似安全的位置上,也难以避免意外。
《木兰辞》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不是将军都死了战士活着回来,在战场上将军阵亡的概率,可比战士低的多得多,即便如此,还是那句话“瓦罐难免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上亡”,将军都免不了一死,何况是普通士兵呢?
马皇后轻叹一声,道:“陛下,我知道您是为了孩子们好,想让他们历练一番。但战场毕竟不同于其他地方,一旦有个万一,臣妾怕您会后悔。”
朱元璋沉默片刻,他明白马皇后的担忧,作为奶奶,她自然希望皇孙们能够平安成长,不受战火侵扰。
但作为皇帝,他必须考虑国家的利益,考虑战争的胜利,同时,他也要考虑大明的继承人。
“玉不琢,不成器!咱那时候,莫说是十几岁,就是几岁就拿根烧火棍上战场的,可还少了?这些孩子放在三十年前,那都是成丁了。”
“咱明白你的担忧。”朱元璋长叹一声,轻轻握住她的手,“但这次征安南,对大明而言意义重大,幼军中的孩子们,将来都是要当顶梁柱的,他们需要经历风雨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而且,咱已经决定,让孩子们自愿报名,从中挑选优秀的炮手参战,同时确保他们的安全。”
马皇后听着朱元璋的话,心中虽然仍有担忧,但也明白朱元璋既然下了决断,那肯定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她轻轻靠在朱元璋的肩膀上。
朱元璋揽住她的肩膀:“放心,咱会让梅殷、平安好好照看他们的。”
很快,关于幼军自愿报名参战的消息,就传开了。
东宫里,吕氏急匆匆地来到朱允炆的房间里。
“娘。”
朱允炆经过这半年的幼军训练,也不是之前那副白竹竿的样子了,而是成了略微强壮些的黑竹竿,腹部和胳膊上,也有了二两肌肉,只不过因为天生就这体型,平常还挑食,所以让他忽然长一身腱子肉出来肯定是不可能的。
看着吕氏有些难掩的焦急神情,朱允炆已经知道是什么事情了,他的嘴唇挪动了几下。
“娘,您不用多说了,我已经决定了。”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坚定地看着吕氏,他的眼中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芒,那是属于少年人的勇气。
正如顾况那首《行路难》中所言,“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经历了军旅生涯的历练以后,所有的少年人内心的胆气都会被激发出来,军旅生活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懦弱的人会变得勇敢,放肆的人会变得谨慎。
吕氏闻言,脸色顿时一沉,她紧皱着眉头,声音中带着几分严厉:“允炆,你可知战场是何等凶险之地?你身为皇孙,身份尊贵,怎可轻易涉险?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老师教你的道理都忘光了吗?”
朱允炆低下头,沉默片刻后,抬起头:“娘,我知道您的担忧,但我是大明的皇孙,这么多将士都在为国家的安定而努力,我怎能置身事外?我想在战场上历练自己,为国家出一份力。”
吕氏看着儿子坚决的态度,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名之火.她从未见过允炆如此忤逆自己,她的宝贝儿子,从来都是乖巧听话的,何时变得如此固执?
“允炆,你可知战场上的危险?一旦有个万一,你让娘怎么活啊?”吕氏的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她的眼眶渐渐泛红。
朱允炆看着母亲流泪,心中一紧,他深知自己让母亲伤心了,但他也知道,这是他成长的机会,是他为大明尽忠的机会。
他咬了咬牙,走上前去,跪在吕氏面前。
“娘,孩儿不孝,让您伤心了,但请相信孩儿会小心的。此次参战,只是作为炮手,危险不大,而且皇爷爷已经安排好了万全之策,确保我们的安全。”
吕氏什么都不说,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
朱允炆的决心开始动摇了。
“娘就你这么一个孩子,现在也不听娘的话,娘能害伱吗?”
吕氏哭红了双眼:“你去吧,儿大不中留,娘就当没你这个孩子了。”
朱允炆直愣愣地跪在地上,心中五味杂陈,忽然,他开始用力地扇自己的巴掌,手掌打在脸颊上,打出红红的指印来。
吕氏抢了过来,按住他的手:“儿啊!你这是要做甚?”
朱允炆不言不语,挣扎开来还想抽自己巴掌。
最终,看着吕氏憔悴的样子,朱允炆长叹了一声,垂下了手,已经有几滴泪落了下来。
“娘,孩儿错了,孩儿不去了。”
朱允炆的话音刚落,吕氏的脸上便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她扶起儿子,轻轻拭去他脸上的泪痕,眼中满是慈爱。
“允炆,娘知道你有报国之志,娘也为你感到骄傲。”吕氏的声音柔和了许多,“但娘更希望你能平安长大,不受战火之苦。国家的事,自有人去操心,你还小,不该承担这些,而且你也不该做个武夫,大明难道缺少武夫吗?靠武夫是治不了国的。”
“孩儿不该让娘伤心。”
吕氏听着儿子的话,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以为儿子长大了,懂得体谅和关心她了,她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
然而,当吕氏离开后,朱允炆这一晚却始终没有睡着。
梦里金戈铁马,醒来一觉黄粱。
而幼军里的少年,大多数都是面临着和朱允炆一样的情况,很多人想去,家里长辈是不让去的,都觉得危险,而且有些人确实年纪太小,不适合上战场。
皇室和勋贵出身的,大多数是适龄的非嫡长子,诸如皇孙里的朱高煦、朱有爋,勋贵里的徐膺绪、徐增寿等人自愿报名参战,而后者都是作为府军前卫的军官参战的。
当然了,嫡长子也有,譬如李文忠就带头做了表率,让李景隆参战不得逃避,李景隆心里憋着一口气,压根也不想装病之类的,自己嚷嚷着就要去。
而皇室诸王里,嫡长子一个没有,唯有吴王朱雄英自愿参战,不过大家也都清楚,这位吴王的情况比较特殊,属于是必须要有一份军中履历的,毕竟生母的家族在明军里面的份量实在是太重,门生故吏无数不说,如今又有凉国公蓝玉和郑国公常茂两位亲族国公为其担着门面,蓝玉更是公认的下一代领军人物。
为此,朱元璋也是特意挑选了领军的将领——定远侯王弼。
此前便介绍过这位老侯爷的资历,作为洪武开国名将之一,王弼外号“双刀王”,给朱元璋担任过很多年的宿卫,这就是朱元璋的典韦,区别不过是典韦用双戟,王弼用双刀罢了。
而且王弼离开宿卫以后,常年跟随常遇春作战,乃是常遇春麾下头号悍将,深得常遇春赏识,两人是拜把子兄弟,后来常遇春死的早,王弼又跟蓝玉搭档,跟蓝玉经历了西番、云南、捕鱼儿海数次大战,相交莫逆。
所以,王弼既受到朱元璋信任,又跟朱雄英的亲族关系匪浅,而且本身能力和资历都是侯爵里面最顶尖的那一批,这次带领京城的炮手以及部分精锐部队参加征安南,可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除此之外,王弼的副将,还是宿将靖宁侯叶升,而叶升既是蓝玉的部下,跟蓝玉又是儿女亲家。
王弼和叶升,都是把朱雄英当自家亲侄看待的,朱雄英能够在这一仗混一些战功,不仅对于朱雄英本人来讲,能够把生母留给他的人脉,转化成真正的实力,而且也能够加深王弼和叶升与朱雄英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的家族,在未来大明的朝堂中,能够继续显贵下去,毕竟朱雄英才是大明的未来。
而有这么多军中宿将和精锐明军的保护,可以说是安全方面,是万无一失了。
(本章完)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