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金牌(1 / 2)

乾清宫后殿之内,此时格外的安静。

君臣、文武,皆在思忖着张鹤龄方才的一番话。

战争是什么?

出兵打仗,胜败从来都是人们关心的事,但似乎很多时候,人们都只关心着胜败的本身。

老百姓会因为国家又打了个胜仗,心生雀跃,自豪感勃发。

士兵军官,会因为胜仗,士气高昂,甚至憧憬着加官进爵。

而官员们,想法便更多了。

可即便是想的再多,大致上,绝大多数人,也不会想一个问题,打是为何打,打的过是否一定要打,而打不过,是否便一定不打?

胜了获得什么?是不是胜了就一定获得,反之,败了是不是一定便是失败?

当然,对于在殿中的几位文武高层而言,他们的眼光和格局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他们对战争,自然有利弊得失的考虑,于他们如今的地位,有私心的,更多的还是公心。

就算方才马文升含糊表态,心中藏了私心,但归根结底,他也是考虑到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无益性。

能到他们的层次,考虑问题,怎可能没有大局观。

不过,他们心里也承认,张鹤龄考虑、分析的角度,似乎很有全局性,战略性。

从战争利益的本身去分析,寻根究理,以致,从根源上缓和战争,甚至遏制战争。

不管说的对不对,至少方向很有可取之处,这份眼光和对事务的判断能力,也确认难得。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说出此话的,是这位被世人认为嚣张跋扈且粗鄙无术的外戚。

众人皆是有些复杂,眼神带着深意的看向了张鹤龄。

朱佑樘也在看着,只是,他的眼神中,更多的是认可和欣慰。

张鹤龄能办事,办实事,脑子也不迟钝,东城搞的那些名目便可见一斑了,且已有了实质性的成果。两月来,单他的内库,已是入了近20万两银子。

而如今这一席话,让朱佑樘又是发现,大局观。

张鹤龄同样也有大局观啊,他现在都有些为张鹤龄的前几年而惋惜。

若是早如今时,他定会早早的便给张鹤龄委官,也能早早的让张鹤龄展现自己,或许今日,张鹤龄已是能为他,为朝廷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至于说外戚身份,或者说,大明对外戚的慎重?

朱佑樘根本不在意,开国之时不算,便说先英宗睿皇帝,他那位两度登基的皇爷爷都能放心用个孙继宗,他为何便不能用个张鹤龄?

外戚乱政?

大明从体制上便没有外戚乱政的土壤,再者,他认为,他这一朝更不会。

要知道,他才不到30岁,他的后宫就只有皇后一位,皇子就只有太子一人,只要非是主少臣疑,谁也做不起妖来。

念及此,他越想越觉得,心中的有些想法,完全有可操作性。

不过,目前且不急,事非一蹴而就的。

念罢,朱佑樘按捺住心中的想法,神色淡淡的问道:“寿宁伯,先不言你说的对错与否,若是按你心中所想,当前该如何处置呢?”

张鹤龄回道:“陛下,臣以外,可命三边总制王越紧守边防,并派精锐一支护送忠顺王陕巴返回哈密。同时,严控边陲互市,今后,凡交通西北的明商、胡商,必须在朝廷的监控下往来。

指定商货路线,逐步断绝商贾对吐鲁番的支持,并酌情扶植哈密周边各部,长此以往,吐鲁番必会陷入到内忧外患之中。总之,我大明只需以武力威慑,辅以货殖贸易控制,便可兵不血刃的掌控住整个哈密的命脉!”

朱佑樘缓缓点头,问向众臣道:“诸位爱卿,寿宁伯所言,你们怎么看?”

在场大臣一时哑然。

这怎么看?反驳似乎不好,可若是赞同,也似乎不好。

本来文武之间,进兵或是稳守的两种论调,此时被张鹤龄说的已无争议的必要。

张鹤龄的言词,是建立在吐鲁番不会和朝廷硬钢的前提下,且是控制本土商人及胡商的基础上。

在殿中的众臣,武臣认同张鹤龄对吐鲁番的判断,吐鲁番不可能敢轻易和大明的军队硬钢,至于打进关防,那更不可能了。

而文臣呢,这几位可都是大明绝对的精英,他们自然也看到此法的成败得失。

从整体来分析,其实有理,且也有可操作性。

可关键是张鹤龄说的,既分析了形势,也提出了理据,皆是头头是道,让他们怎说?莫不是要他们去附和?

即便是对张鹤龄态度较好的周经和李东阳,也不好开这个口,总觉得心中有些坎迈不过去。

“兵部可有意见?”

朱祐樘眼见没人接话,再次看向马文升。

“陛下,臣认为寿宁伯提议,可行。不过,具体要如何操作,需要花一番功夫。关键之处在于对商的掌控之上。臣任兵部日久,对此道并不精通,还要看内阁几位大臣和周尚书了!”

马文升郑重的回了话,接着就将皮球踢给了内阁和户部尚书的身上。

朱祐樘又看了刘健等人。

刘健只能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亦认为可以一试,即便无用,对朝廷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出宫之后,臣等会细心琢磨,有了具体章程之后,再呈陛下御览!”

“臣附议!”

“臣附议!”

刘健言罢,谢迁和李东阳跟着附议,周经不发一言,但也是跟着拱手施礼,看动态,便也是表明态度了。

朱佑樘微微颔首,道:“诸位爱卿所言有理,那便如此吧,还请诸位尽快理个章程出来……”

“臣等遵旨!”

众臣应旨,朱佑樘点点头,然后欣慰道:“朕没想到,寿宁伯对军情军事能有如此见地,朕实感欣慰。寿宁伯,日后望你不要懈怠,心中时刻记着大明江山社稷,朕不会辜负任何一个真心办事的人。”

“陛下,臣惶恐,不敢当陛下赞。臣能为有限,只能多看,多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凭忠心为事。

古人有云,位卑不敢忘忧国,臣虽官小职卑,但身为大明臣子,值圣天子当朝,怎敢不尽心竭力。臣只望能凭多思多想多做,尽臣所能,为我大明江山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好,朕记住你的话了!”

朱佑樘肯定了一声,然后笑了笑,骂道:“你也别特意用话来点朕,什么官小职卑,你是埋怨朕只给你这堂堂的大明亲爵,委个小官吗?”

“臣不敢,陛下您误会了!”

“别管误不误会,张长孺,朕今日便给你个准话,也省的你总是借着话来点朕。”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