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三大盐商(1 / 1)

寒门世子 风采 1339 字 8个月前

次日清晨,赵凡悠然转醒,眼前一愣,只见孙尚宜正安稳地趴在他胸膛上,酣睡得如同稚子般纯真。

赵凡轻轻抹去唇角残留的哈喇子,心中嘀咕:昨儿个不就讲个故事嘛,咋就同床共枕了?幸亏衣裳穿得整整齐齐,否则这清白之躯怕是要遭玷污了。他稍一动作,孙尚宜也跟着醒来,揉揉惺忪睡眼,发现自己竟与赵凡紧密相拥,顿时面红耳赤,慌忙坐直身子:“杨公子,我…我昨晚睡迷糊了,不知怎的就……”

赵凡倒是洒脱,微微一笑:“孙姑娘无须紧张,咱们昨晚确实啥也没发生。”孙尚宜下意识低头审视一番,确认无误后才略显安心。

队伍再次启程,两人同乘马车,面对面坐着,大眼瞪小眼,气氛颇显尴尬。孙尚宜更是心跳如擂鼓,暗自思忖:本是听得津津有味的杨门女将传奇,怎就稀里糊涂躺到人家怀里睡了一宿?真是羞煞人也!好在赵凡神色泰然,她便不再多言。

又是赵凡率先打破僵局:“孙姑娘,您对明州的盐商有所了解吗?”孙尚宜反问:“您即将涉足盐业,莫非还不清楚明州三大盐商?”赵凡憨笑回应:“实不相瞒,确实知之甚少。”

尽管先前曾向四海盐铺卖出十斤精盐以还债,但他并未深究盐商之事,仅知道韩家乃明州盐业翘楚。

孙尚宜娓娓道来:“明州三大盐商分别为韩、魏、赵三家,他们把控了明州六县盐业,其中韩家主供宁城、运城,魏家负责晋通、明州城,赵家则供应利桑、弘农两地。赵家背景深厚,乃是皇室宗亲。”

“原来如此。”赵凡听罢,略感惊讶,“明州本是太祖第六子赵平的封地,后被太宗收回,诸王入京,但赵家盐业却延续至今。”

自打进了赵凡的马车,孙尚宜对他的态度明显转变,言语间多了尊重与敬意,与之前判若两人。赵凡暗自感慨:女子嘛,还是得好好调教。

“孙姑娘博闻强识,令人钦佩。”/apk/

孙尚宜提醒道:“周家购盐于魏家,周桐的兄长周柏就在明州府任职,你扳倒周家,他定然怀恨在心,极可能从中作梗,你需小心应对。”

赵凡眼神一凛:“听你这么一说,我此番明州之行,怕是波折不断啊。”

又跋涉两日,明州城已遥遥在望。赵凡询问孙尚宜:“你是打算先回晋通县,还是在此多逗留几日,待我事情办妥,一道返回?”

孙尚宜犹豫片刻,决定道:“若无不便,我想跟随杨公子,亲眼见识你如何与明州魏家周旋。”经虎牙山一难,她深知单凭耿忠一人难以保全自身,而赵凡的智勇让她心生依赖,欲借机增长见识,共度难关。

赵凡的心思全系在赵家身上,那可是皇家赵家。

太祖打下江山后,为保家业稳固,封了一堆亲王,让他们像城墙一样守着大魏。然而到了太宗手里,生怕这些王爷势力坐大,便挥刀砍藩,把他们一个个像赶猪崽似的弄到京城,关起来养着。

现如今,这些王爷们活得跟圈里的肥猪没两样,整日窝在深宅大院里,除了吃喝玩乐,就是等死。不过朝廷倒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他们在府里养小妾、做买卖,只要不闹腾,不给朝廷添堵就成。

大魏已立国百年有余,各种问题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国家疲态尽显,连朝廷都忙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一封封奏折如同雪片般飞向尚书台。

尚书台,那是朝廷的心脏地带,宰相、副相、枢密使这些大人物轮流在这里坐镇。奏折不会直接递到他们手上,而是先由六部那些六品芝麻官过目分类,再转到各部,重要的直接交给那些大佬。这么一来,既省了大佬们不少力气,又能避免他们被奏折压垮。

这天,主事刘进发拆开一份奏折,刚扫了几行,整个人就像触电似的抖了一下,差点把奏折撕成两半。等看完全文,他头皮发麻,全身控制不住地哆嗦。

旁边的李隆瞧见了,赶紧扶住他:“老刘,你咋回事?昨儿个去逛青楼了?”

刘进发瞪他一眼:“你才逛青楼呢,你全家都逛青楼!少说废话,快看看这份奏折,王承宗写的。”

一听“王承宗”三个字,李隆脸上浮现出惋惜之色。那小子是翰林学士,还是江廷的学生,本该前程似锦。但他愣是犟得像头牛,非得给李牧之将军喊冤,那可是皇上亲自定的案,给他翻案不就是跟皇上对着干吗?结果一路被贬,沦落到晋通县当了个七品小官。

李隆接过奏折迅速浏览一遍,脸色瞬间大变:“快,拿给副相看看。”

今天轮到副相袁不屈坐镇尚书台。刘进发却拉住李隆:“皇上对王承宗可还没消气,这奏折递上去,对他究竟是福是祸,咱们得想清楚啊。摊丁入亩这事儿,王承宗明知可能惹火烧身还敢提,咱们要是截下来,对得起他吗?良心过得去吗?”

李隆身为民部主事,自然明白摊丁入亩一旦实施,对大魏税收意味着什么。他揣着奏折,满怀期待去找副相袁不屈。

袁不屈展开奏折一瞧:

“查人丁,费时费力不说,还查不准,人都能藏,地可藏不住。臣建议,不如改为人按地交税,公平合理。”

袁不屈眼前顿时一亮,心里暗赞:王承宗这小子开窍了,居然琢磨出这么个好法子,对增加朝廷收入可是大有裨益。

他立刻把民部尚书林万里和左传郎江廷叫过来,笑眯眯地说:“各位大人为了税收的事儿愁白了头,没想到江侍郎您的高徒王承宗,给我们送来个摊丁入亩的好点子。”

户部老大人林万里瞧完这份文案,满脸喜色都快藏不住了。这“摊丁入亩”的法子,只要真能落地实行,咱大魏的国库指定得鼓起来,复兴有望呐!

江廷这时候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搓着手解释:“袁大人,这主意可不是小的我琢磨出来的。喏,您看这封信。”/

说着,他递过来一封书信。“承宗在信上说,这‘摊丁入亩’的点子,是他在晋通县巧遇的一位奇人——赵凡秀才提出来的。这位杨秀才常言,做人为官,得先忧虑国家之难,后享百姓之福;又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足见其胸怀壮志,腹蕴良谋。依小的看,这种人才,值得破格提拔。”

袁不屈接过信,瞧见王承宗已一字一句细读多遍,里面详述了平定乎乎山贼匪的全程经历,以及反思的种种不足。袁大人眼眸深邃如古井,此刻却悄然泛起阵阵波澜。

“明日早朝,这‘摊丁入亩’的策略咱得率先禀报皇上。要是韩大人那边又有异议,那就是置国计民生于不顾,纯属误国害民之举!”

记住小说阁地址:xsggg.com